
A. 前言
想像一下,你的雙腿是兩條忙碌的公路,血液就像車流,心臟是目的地。靜脈負責把血液從腳底送回心臟,這個任務可不簡單,它需要靜脈內的瓣膜像單向閥門一樣,確保血液只能往上流,不會倒灌。但隨著年齡增長,這些辛勤工作的瓣脈可能會開始「罷工」,導致血液回流受阻,這就是 慢性靜脈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 CVI)。
B. 靜脈為什麼會「秀逗」?
-如上述的資料:想像一下,靜脈裡的瓣膜就像單向閥門,負責把血液往上推回心臟。但隨著年齡增長(也就是總統是79歲老人了👴)
a. 補充一下:好發年齡
- CVI 的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
- 30–40 歲後開始增加,尤其在女性中更早出現。
- 50–60 歲以上最常見,高齡族群(>70 歲)患病率更高。
- 女性約提早 10 年出現明顯症狀,相對於男性。
-長時間站立或坐著
-肥胖
-懷孕
-曾有腿部受傷
-血栓病史的人
這些人,都更容易被這個惱人的問題找上門。
這些瓣膜可能因為長期磨損、或靜脈壁彈性變差而無法正常閉合。這導致血液回流受阻,在手腳腿常堆積淤靑,進而引發一系列症狀:
C. 當靜脈開始「鬧脾氣」,身體會發出什麼警訊?
#問一下總統先生有沒有以下症狀嗎
1.腳踝腫脹
特別是下午或傍晚,感覺鞋子變緊
2.腿部疼痛、痠脹感
走動或活動後更明顯,休息時可能緩解
3.腿部沉重、疲憊感
好像綁了沙包一樣,抬也抬不起來
4.腿部皮膚色素沉澱:腳踝或小腿下緣出現棕色斑點
5.靜脈曲張
腿部冒出彎彎曲曲、浮腫的藍色或紫色血管,像地圖上的河流
6.皮膚乾燥、搔癢、脫屑:嚴重時可能導致濕疹樣變化
7.腿部潰瘍
這是最嚴重的表現,通常在腳踝內側,傷口難以癒合
這些症狀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
別輕忽!這些不只是歲月留下的痕跡,更是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8348673/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8348673/figure/jcm-10-03239-f001/
D.如果不理它會怎麼樣?
如果慢性靜脈功能不全不處理,情況只會越來越糟
長期血液鬱積會導致靜脈高壓,影響周圍組織的血液循環和營養供應。輕則影響生活品質,重則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血栓,甚至形成難以癒合的潰瘍,嚴重影響行動能力。
E. 如何讓靜脈「恢復元氣」?
好消息是,慢性靜脈功能不全是可以治療和管理的!
研究指出,慢性靜脈功能不全在老年人中是很常見的問題,而且與生活品質的下降息息相關。
研究人員強調了早期診斷和適當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通過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彈性襪的使用。
1.改變生活習慣
a.多動少靜:避免長時間站立或坐著。如果工作需要久站,記得定時變換姿勢,或原地踏步
b.抬高雙腿:睡覺時在腳下墊個枕頭,讓腳略高於心臟,幫助血液回流
c.適度運動:散步、游泳、騎自行車都是很好的選擇,有助於小腿肌肉收縮,促進靜脈回流
d.控制體重:減輕身體負擔,減少靜脈壓力。
2.穿著醫療級彈性襪
這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方法!彈性襪能從外部對腿部施加壓力,幫助靜脈瓣膜關閉,促進血液回流。請務必諮詢醫師,選擇適合自己的壓力等級和尺寸。
3.藥物治療
某些藥物可以幫助改善靜脈功能,減輕症狀。
但是藥物並非萬靈丹:藥物治療通常是輔助性質,不能取代生活習慣的調整(如多運動、抬腿)和穿著彈性襪的重要性。最有效的治療策略往往是多管齊下。
4.介入性治療
如果情況嚴重,上述方法效果不彰,醫師可能會建議微創手術,例如靜脈雷射或射頻消融術,來關閉病變的靜脈,讓血液流向健康的靜脈。
F. 別讓靜脈問題影響你的「行」動自由!
慢性靜脈功能不全不是絕症!
只要我們及早警覺,積極面對,就能有效控制病情,找回雙腿的輕盈與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