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Dway>
最近在跟朋友吃飯時,突然對方問了一個問題。:「Dway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人這一輩子到底能賺多少錢?又能存下多少錢?」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際卻牽涉到收入、支出、投資,以及不同人生階段的選擇。本文就來帶你用一個「數字推演 + 實際案例」的方式,來看看答案。
📈 一輩子能賺多少錢?先算總收入
假設一個一般上班族,22 歲大學畢業開始工作,到 60 歲退休,工作年限大約 38 年。我們來分情境推演:
- 初階情境:平均月薪 4 萬元,每年調薪 2%。
→ 38 年累積收入約 2,400 萬元。 - 中階情境:平均月薪 6 萬元,每年調薪 3%。
→ 38 年累積收入約 4,000 萬元。 - 高階情境:平均月薪 10 萬元,升遷快,年薪平均增長 4%。
→ 38 年累積收入可能超過 7,000 萬元。
👉 結論:一個人一輩子「總收入」的區間,大致落在 2,000 萬 ~ 7,000 萬 之間,取決於行業、能力與機運。
🏠 那能存多少錢呢?
光有收入不夠,因為生活開支會吃掉大部分。我們再來估算「存下來」的金額。
假設生活開支 + 房貸 + 子女教育支出,佔收入的 70%,那麼存款率大概是 30%。
- 如果總收入 2,400 萬元 → 存款率 30% → 720 萬元
- 如果總收入 4,000 萬元 → 存款率 30% → 1,200 萬元
- 如果總收入 7,000 萬元 → 存款率 30% → 2,100 萬元
但是,這裡還沒有考慮 投資。若能在工作期間穩定投資,每年平均報酬率 5%,累積的財富會大大不同。
💰 投資與不投資的差別
讓我們舉一個簡單案例:
- 小明:月薪 6 萬,每月存 2 萬,只放銀行。38 年後,累積約 900 萬。
- 小華:同樣月薪 6 萬,每月存 2 萬,投入 ETF,年化報酬率 5%。38 年後,累積超過 2,000 萬。
👉 同樣的收入、同樣的存款習慣,差別卻超過一倍!
這就是「投資」和「單純存錢」的最大差異。
📊 不同人生選擇的影響
除了投資習慣,人生中的一些重大決定,也會影響「能存多少錢」:
- 買房與否
- 房貸 30 年,每月 3 萬,會壓縮存款能力。
- 但如果房價增值,也是一種資產累積。
- 子女教育支出
- 私立學校到國外留學,可能花掉數百萬。
- 公立學校則壓力小很多。
- 生活方式
- 追求高消費(名車、豪華旅遊)會讓存款少很多。
- 節制生活、理性消費則能多存下大筆金額。
🔑 真正的重點:不是賺多少,而是留多少
從數字推算下來,我們可以得到一個重要結論:
人生賺的錢,總額差距或許在 2,000 萬~7,000 萬,但能留住的錢,差距卻可能更大。
- 如果缺乏理財概念,一輩子也許只留得下 500 萬~800 萬。
- 如果有基本理財 + 投資觀念,留到 1,500 萬~2,000 萬不是難事。
- 如果收入高 + 投資早起步,甚至有機會突破 5,000 萬,達到財務自由。
🧠 小結:你的一生財富藍圖
- 收入潛力:大部分人一輩子能賺 2,000 萬~7,000 萬。
- 存款能力:若能維持 20~30% 儲蓄率,基本上可累積 700 萬~2,000 萬。
- 投資威力:長期投資報酬率 5%,可讓存款翻倍以上。
- 生活選擇:房貸、教育、生活方式,決定你最終財富的樣貌。
🌟 結語
人生能賺多少錢,某種程度取決於能力與機會,但「能存多少錢」卻更多掌握在自己手裡。
如果我們能在年輕時就養成良好的儲蓄與投資習慣,並且適度控制開支,那麼一輩子的財富藍圖將不只是「賺錢過日子」,而是「積累資產,活得自由」。
👉 所以,與其問「我能賺多少」,不如開始規劃「我能留下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