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品牌重生實戰】
作者|李俊煌(Jerry Lee)BRAND TAIWAN 首席品牌行銷顧問|品牌重塑實戰者
2006 年,我受邀進駐一間坐落於台北東區核心地段的國際餐飲品牌——J-POP CAFE TAIPEI。這是日本傑尼斯事務所授權的海外唯一據點,開設於忠孝東路與大安路交界、bistro98 六樓與七樓相連的絕佳空間,承載著當時席捲全亞洲的「哈日熱潮」與 J-POP 音樂文化。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開幕一年後的 J-POP CAFE,營運陷入困局。每日播放日本MV的營業模式,無法吸引東區消費主力;品牌雖強,空間氣氛卻與「高租金、低回流」的經營現實產生巨大落差。

觀察東區成熟客層的夜間消費習慣後,我提出前所未有的營運策略:
「二毛作模式」——白天餐廳、夜晚變身夜店
每晚 21:30 後空間轉型為 J-CLUB 夜間型態
精簡原有日班人力,強化安管、吧台與音控配置
引進「香車 × 名人 × 派對」的夜店策展邏輯
打破原有「只播放MV」的被動品牌體驗
我們打造了一場象徵品牌重啟的派對——REOPEN Private Party,邀請東區夜生活圈知名策展人 Johny 參與,他開著紅色保時捷敞篷車與跑車車隊列陣在門口,象徵這場域的「新勢力登場」。
當晚,包括王力宏、小S與 Mike 許、藝人與混血名媛雲集,超過 200 人湧入。那是台灣夜店尚未全面社群化的時代,我們靠的是人脈、直覺與空氣中真正的氣氛——一場,真的玩得起來的派對。
一週後,一位氣質內斂、身穿白襯衫的年輕人走進餐廳,遞上名片:「林知延」。
他希望為女友辦一場私人生日派對,指定包場。
這位女友,正是後來的立法委員——吳欣盈,台灣新光金控的「金控公主」。
當晚,超過 200 位金融圈、媒體圈、政商名流齊聚東區的 J-POP CAFE,那一刻,這家曾被視為「哈日小店」的場域,正式完成華麗蛻變。之後連新光集團董事長吳東也親自到場與楊董餐敘,最後品牌也成功轉手,走入另一段商業軌跡。
後記:品牌從來不只是 logo,而是氛圍、連結與信任的總和
那場在東區夜裡誕生的實驗,讓我真正體會到:
「品牌不是名稱,而是一種現場的體驗力。」
當年我們沒有社群、沒有KOL這個詞,但我們知道——派對的「陣仗」,是一種信號;氣氛中的「溫度」,才是品牌真正的「形象再造」。
如今多年過去,當我再次路過忠孝東路與大安路交口,仍會回想起那晚紅色保時捷閃耀街角、人群湧入的瞬間,那是品牌生命力被重新喚醒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