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重逢排球場
說真的,當我看到體育課選單上「排球」兩個字時,我的內心是百感交集的。拜託,高中三年我都在排球場上揮灑汗水,我也是有跟著去打全國大賽..雖然只是個板凳球員,好不容易考上大學,滿心以為終於能擺脫這項「甜蜜的負擔」,好好擁抱我的自由時光。結果呢?我這位排球老司機,竟然又鬼打牆地回到這片熟悉的場地報到,簡直像被命運之神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大一興沖沖地跑去加入系隊乙組,想說憑我多年的「球齡」,怎麼也能混個風生水起吧?結果,一進去才發現,哇塞!裡面根本是「老屁股」的集合地啊!個個身懷絕技,球齡比我年紀還長。練了半學期,深知自己的天賦有限,球技再怎麼努力也難有突破。 於是,我決定告別乙組的訓練,給自己更多喘息的空間,將大學生活重心從排球場擴展到更多精彩的「玩樂」領域。 畢竟,大學不就是應該多方探索、廣交朋友、玩遍各種新奇玩意兒嗎?我的青春可不該只獻給一顆排球啊!
大二的體育課,我可是下定決心要選點不一樣的。聽說保齡球不錯,高爾夫也挺有格調,結果我偏偏選了個看似安全的「羽球」。不曬太陽,還買了支看似專業的球拍,結果呢?打了兩個學期,我的熱情就像那隻被我遺忘在角落的羽毛球,完全提不起勁。嗯,好吧,至少證明了,我對「球」的熱情是有偏好的。
大三上學期,命運又把我逼回了牆角。想選的課都跟系上必修卡死,好過的課又秒殺,剩下的選項少得可憐。好吧,排球就排球吧!反正剩下兩次選修機會,選個我至少「會」的運動,輕輕鬆鬆賺學分,也算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權宜之計吧?
第一週的排球課,與其說是教學,不如說是老師的「暖身測驗」。他像個經驗老道的教練,目光如炬地掃視著我們,心裡盤算著誰是「戰力擔當」,誰又是來「湊人數」的。什麼低手、發球、攻擊,這些對我這個從小摸排球長大的人來說,根本就是基本常識。我站在場邊,看著同學們的表現,就像在看一場初級考試,心裡OS:下週分組名單出來,可別把我分到一群手忙腳亂的隊友那裡,我來上這課,圖的就是個清閒自在,可不想再被逼著「大顯身手」了。
第二週上課,分組名單公布出來了。各隊的實力看來是被老師巧妙地平均過,幾乎每隊都有那種一出手就知道是「老手」的,也有一些看起來經驗豐富但實力平平的,當然,也少不了那種真的只是來湊人數、完全不會打球的「混分仔」。好吧,依照牌面來看,我應該算是我們隊的「領頭羊」了,雖然我心裡OS:「領頭羊?我明明就是來混學分的懶羊羊啊!」
老師每堂課都會認真講解排球基本功,什麼低手怎麼接球啦,發球要怎麼發啦,怎麼托球啦,怎樣才能帥氣地攻擊啦……然後,重點來了!接下來的時間就是——「放牛吃草」時間!各隊開始互相隊打。因為每隊人數都超標,老師說了,場上保持六個人,發球權一丟,發球的人就下場換人。
但是,問題來了!這種輪替方式,常常會遇到「魔鬼輪迴」。想像一下,場上的六個隊友,突然都變成「新手村村民」,球一來就手忙腳亂,球亂噴、分拿不到,簡直是讓我在場下看得心臟病都要犯了!幸好,老師也網開一面,允許我們「彈性調整」,隊裡幾個打得比較好的可以不用下場,維持戰力。畢竟,我們是來上課,不是來體驗「絕望」的。
在打了幾輪之後,我發現我們隊有個男生,打得還挺不錯的。球穩穩的,不會亂噴,而且長得也挺清秀,感覺是個很好接近的傢伙。趁著場下休息的空檔,我立刻去跟他social。原來他是食科系大二的 David。聽他說,食科系的男生不多,所以系排實力嘛……嗯,大概就是「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那種。
說到 David,他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打排球時,手上總會帶著一隻電子錶。要知道,我們平常低手接球最忌諱的就是手沒打平,或是兩手一高一低,那球肯定亂噴。但這傢伙就是能在戴著手錶的情況下,依然把球接得穩穩當當,簡直是個奇葩!
而且 David 總是很能「閱讀空氣」。誰今天臉色不太好,誰表現失常,他總是能第一時間察覺,然後偷偷提醒我:「那個人今天心情不太好,盡量別給他球。」在球場上,他簡直就是我們隊的「定海神針」,表現可圈可點。如果要我用《灌籃高手》來形容他,他絕對就是那個斯斯文文、對大家都好、總是在默默關心隊友的副隊長 木暮!
第三週,是課程加退選的最後一週,基本上,這時候會繼續上課的人就塵埃落定了。那些怕曬太陽的、嫌打排球手痛的,估計都已經打退堂鼓了。沒想到,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竟然還有人想來「加選」排球!
就在我心想這學期大概就這樣平淡度過時,一個出乎意料的身影出現了。她有著一張白皙的臉龐,身形纖細得彷彿風一吹就能飄起來,瘦得像根輕盈的竹竿。然而,當她被分發到我們隊,並用她那陽光般燦爛的笑容自我介紹時,卻有種莫名的反差萌:「大家好!我是織品系的 Tiffany,請大家多多指教!」午後的陽光灑滿了室外球場,精準地落在她身上,讓她看起來像自帶柔焦濾鏡,閃閃發光。這個看起來弱不禁風的女孩,竟然選擇了排球課,而且從她眼神中透出的認真,彷彿宣示著她不是來混學分的。嗯,看來這學期,我的「混學分」之路,可能要多點意想不到的插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