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前剛上完妝,光澤、遮瑕、服貼通通有,但中午之後,額頭浮油、鼻翼斑駁、粉底融化、整張臉各種花式脫妝,補了還是很斑駁......
然後你默默換下一瓶粉底,山崩土石流依舊,以為自己就是「不適合化妝的臉」。
但真相其實是皮膚太忙了,忙著排汗、排油、散熱,還得跟你硬上的層層粉底和平共處,最後就是你鏡中的慘狀。

皮膚是一座不斷調節的「微型工廠」
別錯把皮膚當靜態表面,以為只要底妝好(貴?)、技巧高超,妝就能撐整天。但皮膚是個有代謝、有分泌、有微生物、有反應的動態器官,尤其在夏天,它像輪班工廠一樣瘋狂運作。
尤其在台灣這種濕熱氣候中,皮膚會同時啟動以下功能:
- 汗腺開啟 → 排熱+鹽分調節
- 皮脂腺加班 → 調整表皮潤滑度與酸鹼平衡
- 屏障代謝加速 → 防止外界刺激(紫外線、空污)
你在這時候給它一層粉底、一層飾底乳、一層防曬,還想讓它「不要出油、不要脫妝、不要裂開」,就像工廠正在排廢氣,你卻把排氣孔封起來,那結果......
不是粉底,而是肌膚前置處理錯了
我們常看到這種「錯誤妝前連鎖」:過度清潔 → 表面太乾 → 擦太多保濕 → 保濕成分未吸收完全 → 強壓底妝 → 水油分離浮出 → 底妝斑駁裂開 → 補妝錯誤(疊粉/吸油) → 毛孔堵塞 → 痘痘粉刺齊發
如果你每次化妝前都層層疊疊地擦,還用厚重乳液,然後馬上各種底妝,就不是"上妝",而是浸在各種成分池裡混雜著。
妝前乳、隔離霜、飾底乳等等也不是萬靈丹:這些含矽高的產品雖然能瞬間修飾毛孔,但在夏天高溫+出汗情況下會加速底妝分離,形成「粉底漂浮層」。
Dani 建議讓皮膚先把話講完,再讓妝上場
從研發角度的穩妥流程,適用於夏季濕熱氣候,以及中性~混合肌:
- 保濕要"收乾"再上妝
- 精華液、乳液等,重點是薄擦、清爽、吸收快(玻尿酸、維他命、神經醯胺類OK)
- 擦完後等 3~5 分鐘再上妝,讓皮膚不再「動態出水」
- 妝前不一定要霧感控油產品
- 若易出油,可改用含微粉末的水感防曬打底
- 或在 T 字部位輕點吸油蜜粉再上底妝,避免油水直接混妝(這是實驗室學姐說的)
- 底妝少量多層,避免一次下手太重
- 推薦壓一層超薄底妝,後重點補強
- 別為了遮瑕硬蓋整臉,會更快脫妝
- 其實不太建議補底妝...
- 補底妝=再往皮膚上的鹽分+汗液上加料,最後只能堵毛孔。
脫妝是皮膚在自救
很多人飽受脫妝+長痘所苦,其實不是「妝的問題」,更像是皮膚沒空處理你這些多餘的東西。與其一直怪粉底、粉餅、遮瑕,不如讓皮膚先做好它本來就該做的事——排汗、散熱、修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