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展覽名稱: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 展覽地點:故宮博物院
- 主辦單位: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
- 票價:預售票400元(原價500元)
- 造訪時間:2025/7/23(三)13:08
查了文宣才發現,這居然是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第一次來台展覽!廢話不囉嗦,直接來分享這次看到最喜歡的Top3。

我這次的第一名是法國作家蘇珊瓦拉東(Suzanne Valadon, 1865 – 1938),這應該是我第一次看她的作品。聽導覽介紹,她原本是模特兒,後轉作畫家,因家境貧寒,隨母親搬到蒙馬特後就被寄放在修道院,養成她從小獨立的個性。原先她是想成為一名馬戲團表演者,但某次空中飛人的表演使她受傷,斷送了雜技生涯,後來才成為畫家的模特兒,習畫後接觸了羅特列克,也成為雷諾瓦、竇加等大師的謬思。
關於她兒子生父的「懸案」也很神秘,雷諾瓦以「他不可能是我的,顏色太糟了!」否認,竇加則以「他不可能是我的,形式太糟糕了!」否認,聽起來有點悲傷且哭笑不得。更多詳情可見非池中藝術網的《「頑強就是我的座右銘!」 - 法國畫家蘇珊•瓦拉東 Suzanne Valadon》。
而這幅《斜臥裸女》,我第一眼看到就被畫中人的眼神抓住,輪廓極深又四目相接的表情,與她側身夾腳、稍微遮掩重點部位的姿勢對比,讓我感受到一種「我雖然裸身但我就是直盯著你」的瀟灑坦率。也很喜歡她選用的色調,濃厚與輕盈兼具的綠色,不僅是沙發的主要顏色,皮膚上也有綠色點綴,相互映襯更為一體與顯白。真心覺得這幅很耐看。

這次第二喜歡的是美國畫家瑪莉卡薩特(Mary Cassatt,1844-1926),應該也是我第一次欣賞她的作品。藝術界的女性都有格外堅韌的心理素質,瑪莉也是其一。也是查了才知道她的作品有許多鼓勵當時女性突破限制的主題,十分敬佩,詳情可見典藏的美國印象派畫家瑪麗.卡薩特:一位處傳統與現代轉折點的女性。
而上面這三幅畫,我先是被最左邊的小女孩吸引,導覽說瑪莉是想呈現中產階級孩子的童年狀態,我真的感受到女孩眼中的剔透純真,也回想起自己以前是女童時的稚嫩與清澈。然而隨著順序,再看到右邊兩幅就覺得有些好笑,這大概就是全地球某種女性的演化路徑吧?從純真女童>迷茫少女>冷靜熟女,雖然三幅故事應該無相關,心裡不免這樣腦補起來,但即使三幅樣態各異,對我來說共通的是,瑪莉真的很擅長捕捉一種「陰性氣質」的凝結片刻。我感受到的是,三位畫中人在被凝結的這一秒,好像都是在思考「自己的事」,這大概是我喜歡瑪莉畫作的原因,我感受到人物在思考「自己的事」。

第三名是法國畫家愛德華維亞爾(Edouard Vuillard ,1868-1940)。其實我第一眼看到維亞爾的畫,並沒有感覺被吸引,他既沒有強烈抓眼的色彩與線條,畫中人也沒有什麼動態或戲劇性。不過,或許是因為他不依賴嚴格的透視法,致使空間都有一種介於現實與夢境之間、主觀且不精準的朦朧感,等我看到第二眼、第三眼時,反而開始覺得這些畫,透露出一股很幽微的自持與沉靜。
如果畫作用文字創作類比,有些畫像小說,張力強大或主軸明確,有些畫像散文,日常恬淡或心境明確,而維亞爾的畫就像詩吧,結構似乎鬆散,色彩乍看低調,但有一個「活眼」會在觀看中突然浮現出來,我真心滿喜歡。
簡單記錄一下自己的Top3,突然覺得每次看展真的都要記錄,不然很容易呼嚕呼嚕看完就忘,慶幸自己終於有心情開始瑣碎的紀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