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上一群小豬疊成金字塔,
揮舞著「小豬好朋友隊」的旗幟。這畫面熱鬧又可愛,
但仔細看,旗子上那句「只限豬豬」,
是不是有點奇妙?
故事就是從這裡展開,
一張刺青貼紙、一次看似無害的同儕遊戲,
迅速演變成一場「身分認同的狂歡」。
然而這本繪本最有趣的地方是,
它把這種看似單純的遊戲,
呈現成一場小型社會實驗。
我們為什麼要組隊?又為什麼急著設下界線?

🐷故事一開始,
一隻叫火腿的小豬貼了刺青貼紙,
這貼紙沒有任何實際功能,卻迅速引發風潮,
其他小豬一擁而上,也要同樣的貼紙。

這一幕看似搞笑,其實很真實,
貼上貼紙,就不怕被說「怪」、
被排斥、被看成外人。
這也是為什麼孩子會搶著擁有同款文具、
大人會急著買流行同色系包包,
甚至像早年的「蛋塔熱」,
都可能像是一種「貼紙」。
貼紙目的不是為了美觀,而是為了安全感。

🐷當綿羊想加入,
卻被告知「這是小豬專屬」時,
他離開了,卻立刻組建了自己的隊伍。
而且他的隊伍同樣排他,
只許綿羊進來,還必須反戴球帽。
這個橋段非常有既視感啊,
曾經被排斥的人,
常常會用同樣的方式來排斥別人,
因為那是一種「我不想再受傷」的保護。
社會裡有多少圈子,就是這樣被複製出來的,
被忽視的社群變成一個新的「排他圈」,
然後用更高的門檻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不只綿羊,連雞、兔子、
青蛙也紛紛成立自己的隊伍,設計旗幟、
口號、制服⋯⋯
這些隊伍看起來超酷,但有趣的是,
他們忙著「看起來像個同一隊的」,
卻完全沒有實際活動。
這就像現實裡某些「團體」,
我們加入一個團體、買下周邊、喊出口號,
但有時並不是因為我們真的熱愛它,
而是因為我們害怕沒有歸屬。
🐷繪本用簡單的幽默,
把社會上的事描繪得很到位,
大家組起來「像一隊」,
似乎比「一起做什麼」還重要。
當各個小隊越分越細,
故事裡的角色開始有些困惑,
組隊的意義是什麼?讀完你會發現,
我們常常組隊,不是因為懂彼此,
而是因為不想被丟下。
至於要不要放下那根旗桿,
這件事,只有你自己能回答。
這個想法讓故事開始鬆動,
也引出了它最深處的思考:
界線本身沒有錯,但我們該怎麼「用」?
🐷我們可以用界線保護自己,
但也可能用它拒絕理解別人。
我們可以強調身分認同,
但是否願意開一個小門,
給陌生人或不一樣的人一個機會?
這個問題,繪本沒有直接給答案,
不過或許我們都可以想一想,
我們在生活裡,會怎麼做選擇?
🐷《小豬好友隊》用貼紙、旗幟和
一群胖嘟嘟的角色玩出了一個很輕鬆的故事;
但讀者可能會想起自己曾經貼上的「貼紙」:
某段時間我們為了合群而改變穿著、
某次我們在群聊裡保持沉默,
怕說錯話被排擠。
我們都曾經是那隻貼了貼紙的小豬,
也都曾經是被拒絕的綿羊。
我們也都曾經是學會立規則、劃界線的人。
我們告訴自己這是為了「保護團體的純粹性」,
或者「維持一定的品質」,
但其實就是害怕失去那一點點優越感。
🐷這本書沒有提供任何溫暖的解決方案,
因為現實就是這樣,
我們需要歸屬感,我們害怕孤獨,
我們會在關鍵時刻選擇站在安全的一邊,
但不一定是對的一邊。
我們組隊的目的,
是為了找朋友,還是為了劃界線?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比我們想承認的更加殘酷。
不過,組隊沒有錯,分群也沒有錯,
我們都有想守護的界線,
但我們也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
當有人想靠近,
願意張開雙手接納的那一刻才叫友誼。
《小豬好友隊(只限豬豬)》
作者|大衛.卡利
繪者|瑪嘉莉・克拉弗雷
譯者|謝蕙心
出版|小漫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