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數位時代,
多數人透過平板和影片認識藝術經典,但這套書讓藝術家從書中跳出來,
達文西的好奇、芙烈達的傷痛、梵谷的光,
全都變成可以伸手翻動的紙上劇場。

這套書不只是把畫作立體化,
更透過精選的作品與簡潔的介紹,
為讀者開啟一扇認識藝術家的窗。
每個立體場景都帶著故事,
每段文字更點出關鍵,
讓人想要進一步探索這些創作者的世界。

🎨先來看看《達文西》,
封面的深藍是知識的夜空,
達文西手握羽毛筆與草圖,
草圖上是一幅鈴蘭的植物畫稿。
這個選擇精準揭示了達文西的視野,
他不只關心怎麼飛上天空,
也關心一朵花怎麼長。
他的科學不是冷冰冰的數字,
而是充滿生命氣息的觀察。

翻開書頁,
機械獅子、飛行裝置、機器人與盔甲躍然紙上。
中央的摺頁飛行器展翅如同實驗中的翅膀,
呈現出「還在想像」的狀態。
這不是完成品,而是思考過程的剖面。

〈最後的晚餐〉被做成立體透視,
讓角色站在桌前,我們彷彿也是其中一員。
畫裡的空氣、表情與空間感,
在這個小小紙雕空間裡活了過來。
千萬別錯過畫作旁的文字解析。

例如在〈蒙娜麗莎〉旁介紹「暈塗技法」,
麗莎的微笑沒有明確的嘴角線條,
臉部輪廓與背景之間過渡得幾乎無痕,
如煙似霧,如詩如謎。
這些解析帶我們理解,
經典之所以經典,是因為每一筆都藏著選擇。
如果達文西用理性探索世界的奧祕,
那麼芙烈達則用感性剖析內心的風暴。

🎨封面上,芙烈達坐在畫架前,
畫的正是她自己,
一個把身體與傷痛變成藝術語言的女人。

這幅〈我的祖先,我的父母和我〉,
血脈圖像以樹枝般的線條立體延伸,
每位家族成員像時間中走出的剪影,
站在芙烈達的背後,也在她體內,
這像家譜,更是「芙烈達是怎麼來的」情緒拼圖。

〈兩個芙烈達〉的場景中,
兩個她牽著手坐在雲層前,
一個露出心臟,一個用鉗子夾住血管。
紙雕的血管像緞帶般連接兩者,
強化了情緒的劇烈。
這一頁不只是畫的說明,更是情緒的再現,
讓讀者不只「看見畫」,而是「感受到痛」。
芙烈達從不避談病痛與失落,
她曾在十八歲時遭遇重大車禍,終身與病痛共處。
這本書誠實呈現那一切,卻不沉重,
更讓讀者理解,
畫畫不是逃避痛苦,而是活下去的一種方式。
書末她將自己畫成大地之母,
用整片自然庇護一切破碎的事物。
芙烈達將痛苦化為創作的養分,
而梵谷,則在孤獨中點燃了光。

🎨接下來的《梵谷》會帶來什麼呢?
或許你最有印象的是梵谷的〈星夜〉,
但封面那片金黃告訴我們,
梵谷是在風裡仍然努力站穩的光。

在亞爾的臥室場景讓空間「站起來」了,
一張木床、兩張椅子、一扇窗,
簡單到近乎寂寞,
但我們彷彿站在那間房,也踏進畫家的生活。
那是他準備迎接朋友、迎接安定日常的地方。
畫作旁的解析告訴我們,
畫一個空間,也是在畫一種等待。

立體盛開的向日葵,
每一片花瓣層層交疊,
像陽光一次次在紙上綻放。
這不只是經典的重現,
而是讓讀者真的可以「翻出」色彩的爆炸。
他畫植物,更畫出自己對活著這件事的頑強回應。
書末是奧維的教堂,
紙雕搭起的灰色建築靜默站立,
這是他人生的終點,也是最後的作品之一。
畫旁解析點出構圖與視角的安排,
告訴我們即使走到最後,
他仍然選擇畫光與結構,仍然用創作回答混亂。
🎨達文西讓我們看見,
知識不只是知道,而是想像與動手。
梵谷提醒我們,
光是從畫裡發出的,尤其是在黑暗的時候。
芙烈達讓我們理解,
自畫像不是自戀,而是自救。
🎨他們的畫,是歷史裡的藝術品,
也是每個人在長大的路上,
會遇見的情緒、困難與渴望的某種回聲。
這套書用讀者可以理解的語言、
可以翻動的紙頁、可以親近的造型,
讓經典的藝術家變成今天的朋友、明天的靈感。
🎨如果說閱讀是與另一個靈魂的對話,
那麼立體書就是讓這場對話多了
一雙手、一雙眼、一顆願意觸碰世界的心。
讀者翻開書頁的那一刻,也翻開自己的世界,
這一套立體人物書,就是為了那一刻而存在。
《達文西:人物立體書》
作者|蘇西.霍奇
繪者|特蕾莎.貝隆
譯者|王晶盈
出版|水滴文化
《芙烈達:人物立體書》
作者|艾莉絲.哈爾曼
繪者|特蕾莎.貝隆
譯者|王晶盈
出版|水滴文化
《梵谷:人物立體書》
作者|蘇西.霍奇
繪者|特蕾莎.貝隆
譯者|王晶盈
出版|水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