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級戰列巡洋艦設計圖
O級戰列巡洋艦(Schlachtkreuzern der O-Klasse)是二戰前德國海軍計畫建造的三艘戰列巡洋艦之一。由於與英國皇家海軍相比,O級巡洋艦數量明顯不足,O級的設計應運而生,其設計方案是基於P級巡洋艦的設計,將283毫米(11.1英寸)火砲改為380毫米(15英寸)。
這些艦艇被納入了 1939年德國海軍重新裝備和擴建的 Z 計劃;當一艘航空母艦、H 級戰艦和小型艦艇執行護航任務時,一艘或多艘O級艦艇將攻擊商船。 O級戰列巡洋艦的設計反映了她們的預期作用;重型主砲(三座雙聯裝砲塔中的六門 380 毫米火砲)可用於與護航的配備 203 毫米(8英寸)火砲的重型巡洋艦交戰,其裝甲足以抵禦同樣的攻擊,並且最高速度很快,使她們可以擺脫速度較慢但裝甲更精良的主力艦。 儘管已經計劃並下令,但由於缺乏材料以及船舶建造的優先順序較高,建造工作並未取得進展。

O級戰列巡洋艦設計圖

▪︎船艦數據
排水量:35968公噸 長:256公尺 寬:30公尺 吃水:8.02公尺 動力來源:8台24汽缸柴油發動機,60000匹軸馬力(45000千瓦特),4台瓦格納鍋爐、台布朗勃法瑞渦輪機,116000匹軸馬力(87000千瓦特) 航速:35節(65公里每小時) 續航力:19節(35公里每小時)下為14000海浬(26000公里) 編制:65名軍官、1900名水手 武器裝備:6門380毫米SK C/34主炮、6門150毫米 SK C/28副炮、8門10.5公分(4.1英寸) SK C/33防空炮、8門37毫米SK C/30型速射炮、20門2厘米 30/38年式高射炮、6台53.3公分(21.0英寸)魚雷發射器 防護:裝甲帶 190公釐(7.5英寸)、甲板 80公釐(3.1英寸)、炮塔 210公釐(8.3英寸)、魚雷防護 45公釐(1.8英寸) 艦載機:4架Ar 196水上偵察機 飛行設施:1對彈射器,3座機庫
O級戰列巡洋艦設計圖
|發展
▪︎起源:P級巡洋艦
即使兩艘沙恩霍斯特級戰艦和兩艘俾斯麥級戰艦完工,德國海軍的艦艇數量仍比其他歐洲國家少。這導致德國海軍於1937年決定建造改良型德國級戰艦。在考慮了二十多種符合海軍要求的設計方案後,最終選中了其中一種;它被命名為「P級巡洋艦」(「P」代表panzer , 德語「裝甲」)。最初的計劃是建造十二艘P級戰艦。這些戰艦被設計為巡洋艦殺手,擁有足以對抗輕型和重型巡洋艦的強大火力和裝甲,但速度足以超越戰艦和戰列巡洋艦。 設計這些軍艦時遇到了許多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裝甲問題。要求的最高速度為34節(63公里/小時;39英里/小時),這意味著最小長度必須從原來的217公尺增加到229.5公尺,艦寬至少要達到25公尺,除非需要像「德國號」那樣的柴油引擎;這樣艦寬就會再增加2公尺。不幸的是,對於設計師來說,加寬的艦寬意味著需要更長的船體來保持水動力效率。所有這些都使裝甲佈置變得複雜,因為需要更多的裝甲來覆蓋更長的長度和加寬的艦寬。最終,人們認為在20000公噸的排水量上使用柴油動力是不可能的。 改用戰列巡洋艦的原因是,有人提議將主砲從283毫米(11.1吋)55倍徑長砲升級為380毫米(15吋)47倍徑長砲。這背後有多種原因。其中包括:小型火砲的「效能遠低於大型火砲」;12艘艦艇的等級會給已經不堪重負的造船廠帶來更大的負擔;以及任何現役或在建的外國主力艦上最小口徑火砲的口徑都比283毫米火砲大20毫米(0.79英寸)以上。增加軍備的最有力論點出現在1939年,當時阿道夫·希特勒宣布廢除1935年《英德海軍協定》。

碧藍航線 埃吉爾 同人創作
▪︎戰列巡洋艦
儘管在1937年底和1938年初,人們對P級戰艦和戰列巡洋艦提案的興趣有所減弱,但在1938年4月28日,隨著希特勒公開發表他對1935年英德條約以及隨之而來的與英國開戰的可能性增加的看法,人們的興趣又迅速恢復。希特勒召集海軍參謀部和海軍上將埃里希·雷德爾,闡述了他關於建立強大海軍的想法,這支海軍可以對英國構成足夠的威脅,使他們寧願與德國結盟也不願開戰。根據決定,Z 計畫需要兩個特遣艦隊,每個艦隊以三艘H級戰艦和一艘航空母艦為中心,巡洋艦和驅逐艦作為護航。在戰爭中,這些艦隊將與三艘戰列巡洋艦協同作戰,佔領護航屏障,同時U型潛艇和一艘或多艘O級戰艦摧毀運載貨物的商船。戰列巡洋艦的大規模行動將產生副作用,迫使皇家海軍部署戰艦作為護航艦隊,從而削弱任何能夠與 Z 計劃特遣部隊交戰的艦隊。 作為計劃的一部分,P級艦艇的設計工作於1939年中期停止,轉而開始O級艦艇的設計。新設計的排水量被限制在30000噸,以便將戰艦通常所需的四年或更長時間的建造時間縮短到估計三年到三年半。戰列巡洋艦的要求特性為:排水量30000噸,主砲為六門380毫米(15吋)火砲,副砲為兩用砲,最高速度34節(63公里/小時;39英里/小時),26000公里續航里程為19節航行,並且有足夠的裝甲來對抗重型巡洋艦的 203 毫米(8 英寸)火砲。 與P級巡洋艦一樣,在艦體中安裝全柴油驅動裝置也存在一些問題。設計團隊認為,採用全柴油驅動裝置並不明智,因此決定採用柴油-蒸汽渦輪混合推進裝置。這項改變使得中央裝甲堡壘減少了9公尺(30英尺),艦艉梁降低了3.5公尺(11英尺)。 雖然計畫尚未最終確定,但第三艘戰列巡洋艦「Q」號於1939年8月8日由基爾的日耳曼尼亞造船廠訂購。一個月後,合約設計進行了改進。排水量增加至31652噸(設計排水量)和35945噸(滿載排水量),這兩個排水量下的吃水深度分別為8米和8.8米(26英尺和29英尺)。水線長度設定為246公尺(807英尺),艦寬設定為30公尺(98英尺)。主砲組與以前相同(六門 380 毫米(15英寸)/47倍口徑火砲,安裝在雙砲塔中),副砲組則分為六對 150 毫米(5.9英寸)/48 倍口徑防空砲和一對 105 毫米(4.1 英寸)/65倍口徑防空砲令人滿意。輕型防空砲為八門 37 公釐炮,安裝在四個雙聯裝砲架上,以及二十門 20 公釐機關炮,安裝在單聯裝砲架上。十二具 533 毫米(21吋)魚雷發射管完善了艦上的武器裝備。計劃配備四架水上飛機用於偵察,在設計排水量下,最大速度降低半節,為33.5節(62.0公里/小時;38.6英里/小時);這需要173600馬力的功率。 到1940年,三艘戰列巡洋艦的專案圖已經完成。希特勒和雷德爾都審閱了圖紙,並都表示批准。然而,除了「初步採購材料和發布一些採購訂單」之外,這些艦隻的龍骨從未安放過。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嚴重的材料短缺,尤其是高等級鋼材短缺,因為戰爭對這些材料的需求更為迫切。此外,建造這些艦隻所需的船塢人員此時正忙於更重要的工作,主要是新型U型潛艦的研發。

碧藍航線 亞爾薇特和怨仇 同人創作
|船艦規格
▪︎一般特徵
最終設計於1940年完成,要求艦體水線長248.2公尺,全長256公尺。計畫中的艦寬30公尺,設計吃水深度8.02公尺。艦體設計排水量31650噸,標準排水量29364噸,滿載排水量35968噸。艦體採用焊接鋼結構,設有20個水密艙室和雙層船底,雙層船底延伸至船體長度的 78%。艦上預計有65名軍官和1900名水兵。 這些船艦計劃搭載多艘船隻,包括兩艘哨艇、兩艘駁船、兩艘汽艇、兩艘小艇、兩艘舢板。艦艇還將在兩個煙囪之間安裝一個雙聯彈射器,以及四架用於海上偵察的阿拉多Ar-196水上飛機。飛機存放在前煙囪後方的主機庫中,以及後煙囪兩側各一個的小型機庫中。

阿拉多 Ar 196水上飛機
▪︎推進系統
O級戰列巡洋艦將採用三台螺旋槳驅動,兩台柴油機驅動,一台蒸汽驅動。八台MAN-24缸 V 型二行程柴油引擎為兩台Vulcan變速箱提供動力,兩台變速箱均驅動外側一對直徑4.85公尺的三葉螺旋槳。柴油引擎後部是一個鍋爐房,內有四台瓦格納高壓鍋爐。這些鍋爐為布朗、勃法瑞的一組渦輪機提供蒸汽,而渦輪機則為中心4.9公尺的三葉螺旋槳提供動力。O級巡洋艦設計為高壓鍋爐儲存1000噸燃油,柴油引擎儲存高達4610噸柴油。這使她能夠以19節的巡航速度最大續航里程達到14000海浬。這些船的設計最大航速為33.5節,但最高可達35節。每艘船配備兩個舵。八台920千瓦的柴油發電機為全船提供電力。

38公分SK C/34艦炮砲塔,克里斯蒂安桑,挪威
▪︎武器
這些艦隻的主要武器裝備為安裝在三座雙聯裝砲塔中的六門38公分 L/47 SK C/34速射砲,與俾斯麥級戰艦上使用的 Drh LC/38 砲塔相同。其中兩座砲塔以背負式安裝在船首,第三座砲塔位於主機艙後方。火砲可俯仰 -8 度,仰角35度。在最大仰角時,火砲可以擊中36200公尺(39600碼)外的目標。火砲設計備彈量為630發,每門火砲共105發。砲彈有三種:穿甲彈和兩種不同的高爆彈;三種砲彈均重800公斤(1800磅)。這些火砲使用99.5公斤(219磅)的前裝藥和112.5公斤(248磅)的主裝藥,裝在黃銅殼中。 副砲組由六座雙聯裝砲塔中;兩門分別位於前艦艏兩側,第三門位於主艦艏後方,以背負式射擊方式覆蓋後部主砲塔。這些火砲備彈900發,每門150發,最大射程23500公尺(25700碼)。這些艦隻也裝備六具53.3公分(21吋)水上魚雷發射管,共18枚魚雷。 這些艦隻的防空火力由八門105毫米(4.1吋)L/65 SK C/33重型防空砲、八門37毫米(1.5吋)L/83 SK C/30高射砲和二十門20毫米(0.79吋)高射砲組成。105公厘高射砲安裝在雙聯裝砲座上,上層建築兩側各兩門,37公厘高射砲也是如此。20公厘SK C/30高射砲安裝在單聯裝砲座上,分散安裝在艦舯的上層建築上。

碧藍航線 大黃蜂、布倫希爾德、布呂歇爾
▪︎防護
O級戰列巡洋艦將受到克虜伯沃坦鋼裝甲的保護。在艦艇最關鍵的區域,包括機械艙和彈藥庫,主裝甲帶厚190毫米(7.5英寸),在其他不太重要的區域則厚100毫米(3.9英寸);裝甲在艦蟬逐漸變薄至零。魚雷艙壁貫穿整個船體;艙壁在其大部分長度上厚45毫米(1.8英吋)。第二道艙壁位於艦艇的中間。艙壁厚80毫米(3.1吋),但在船艦更重要的區域增至110毫米(4.3吋)。關鍵區域由80毫米厚的護盾進一步保護,這些護盾遠離魚雷艙壁。所有側面裝甲防護均為沃坦哈特鋼,但魚雷艙壁除外,後者為沃坦威希鋼。 這些艦隻擁有多層水平甲板裝甲。上甲板裝甲厚度為50毫米(2英吋),裝甲甲板厚度從20到80毫米(0.79到3.15英吋)不等;重要區域也受到60毫米(2.4英吋)厚的頂部護盾的保護。裝甲帶與110毫米厚的傾斜裝甲相連。前司令塔頂部裝甲厚度為60毫米,側面裝甲厚度200毫米(7.9吋),後司令塔的防護能力明顯較差。頂部裝甲厚度降至30毫米(1.2吋),側面裝甲厚度為50毫米。測距儀頂部裝甲厚20毫米(0.79吋),側面裝甲厚30毫米,可抵禦砲彈破片的攻擊。所有這些裝甲均為沃坦·哈特(Wotan Hart)裝甲。 主砲塔頂部裝甲厚50毫米,側面裝甲厚210毫米(8.3吋)。內護盾厚180毫米(7.1吋)。15公分砲塔的防彈破片保護層厚度為14毫米(0.55吋),所有防空武器也都裝有14毫米厚的砲盾,飛機庫也裝有14毫米厚的防碎片保護層。O級戰列巡洋艦的裝甲防護相對較薄,因此獲得了一個諷刺的綽號:「Ohne Panzer Quatsch」,這是對其臨時名稱的戲稱。
|同級艦
▪︎埃吉爾號
▪︎布倫希爾德號
▪︎亞爾薇特號
(部分內容參考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