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翌庭
編輯|若寧
製圖|潁慈—

2025年7月5日凌晨,日本並未如坊間預言那樣陷入災難,但這場由漫畫《我所看見的未來》所引發的集體焦慮,卻在社群媒體上掀起了罕見的情緒波瀾。原本只是一本舊作重印的預言漫畫,竟讓數十萬人徹夜守在地震監測直播前,等待一場從未發生的災變。
漫畫作者龍樹諒曾因 2011 年東日本大震災前的「巧合預言」而聲名大噪,此次她早已出面澄清,2025年7月5日的「大災難」預言其實並非她本人所下定論,而是出版社為吸引關注所撰寫的文案。儘管如此,從日本到香港,從地震直播到機票退訂,這場虛構危機所帶來的實際影響已不容小覷。
事實上,這場風波揭示了三個令人警醒的社會現象!

首先,災難預言若搭配明確時間,便容易引發集體焦慮。從瑪雅預言、2012世界末日,再到這次的「7/5南海大震」,歷史一再證明,日期越清楚,恐慌越真實。社群媒體更像是恐懼的放大鏡,一條短影片、一張地震雲照片,就可能迅速掀起情緒浪潮。
再者,名人或作品的「巧合準確」容易被過度神化。龍樹諒曾「命中」311大震,這成了群眾對其再次預言深信不疑的心理基礎。當她否認預言真偽時,反倒被視為「壓力之下的否認」,更難打消謠言的燃料。
第三,社群媒體的傳播力,已遠勝於官方機構的理性闢謠。即使日本氣象廳與防災學者早已反覆澄清目前科技無法準確預測地震,卻依然無法阻止百萬人心懸一線。對不少人而言,與其相信「看不見的專業」,不如相信「看得見的恐懼」。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預言危機甚至波及觀光業。據路透社報導,7月初前往日本的部分香港遊客大量退訂航班與旅館;有航空公司甚至取消航班,旅遊業者坦言:「這不是疫情,卻像一次情緒疫情」。
這一切最終雖證明只是虛驚一場,但不代表我們能對這樣的群體行為掉以輕心。科學的闢謠聲音往往微弱而冷靜,恐懼的傳播卻聲勢浩大且煽情。我們並不是要譴責那些擔憂的人,而是要學會辨識資訊,建立媒體素養與災難心理應變力!
—

參考資料:
7/5大災難預言!《我所看見的未來》衝熱銷:書中內容、預言一覽
—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每週三、六更新✨
臉書、IG、方格子🔍高中生的循環經濟
—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 #高中生課外活動 #學習歷程 #循環經濟 #永續發展 #地震 #日本 #防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