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聽到有人討論 TISA、退休儲蓄、新型ETF…其中最吸睛的,莫過於主動型ETF。
雖然這個議題可以延伸很多面向,我這次先從比較好入門的部分談起,也順便清掉我的「輸出債」。
ETF基本概念
要完整處理主動型 ETF(Active ETF)這個概念,就得先從 ETF 的本質說起首先,大家還記得什麼是ETF嗎?
🔹 什麼是 ETF?
ETF 的全稱是 Exchange-Traded Fund,中文翻譯為 交易所交易基金,在台灣被稱為指數股票型基金,簡單說明如下:
- Exchange-Traded:表示這種基金可以像股票一樣,在交易所上被買賣。
- Fund:這個名詞就是所謂的基金,集合資金,由專業機構(投信基金公司)經理人所操作,例如過往很常廣告的貝萊德世界科技基金、統一黑馬基金或是安聯成長收益基金,換言之,所有的etf其實都是基金的一種。
因此,ETF 是一種「結合基金的分散投資優點」與「股票靈活交易特性」的投資工具。把基金給「證券化」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指數投資者會選擇用 ETF 來進行長期投資的原因。
那麼,多數人使用的 ETF 又是怎麼選股的呢?這就得談到所謂的「指數型基金」與「被動投資」的概念了。
🔹 指數型基金與被動投資的概念
至於指數投資者常使用的基金工具,被稱為指數型基金(Index Fund)。相較於過往由基金經理人進行選股操作的基金,指數型基金則是直接以指數(通常為大盤或類股指數)作為追蹤對象,並依照指數成分權重進行持股配置。
所謂「被動型基金」,指的就是這種以指數為依據、持股比例隨之調整的投資方式,
本質上就像是照著某個指數「抄作業」,不主動預測或挑選個股,而是跟隨整體市場結構進行配置。
🔹 台灣投資人熟悉的:被動型 ETF
不過在台灣說到被動型基金,因為早先市場提供的商品並不如國外完整,多半講的是被動型ETF(Passive ETF)
- 0050(元大台灣50 ETF):追蹤台灣大型權值股指數
- 0056(元大高股息 ETF):追蹤台灣高股息策略指數
🔹 回顧歷史:ETF 是怎麼演化而來的?
換句話說,其實在國外,最早的指數型基金是1976年 Vanguard 推出的共同基金Vanguard 500 Index Fund(代號 VFINX),那時候還無法在市場上即時交易;而到了 1993 年,第一檔真正可以在交易所買賣的 SPDR S&P 500 ETF Trust(代號 SPY)才出現。
相較之下,台灣的發展順序剛好相反,2003 年就推出了 0050 這種可在交易所交易的指數型 ETF,而後才出現像「元大台灣卓越50 ETF 連結基金」這種傳統基金版本,方便定期定額與信託管道投資者使用。
講完了etf演化的濫觴,從基金到指數,再從基金市場到證券市場,才能整個說明清楚。
那當然,從基金的操作策略可以知道有經理人主動操作與靠著指數被動複製兩種方向,過往台灣ETF是場專注在開發被動複製的方式,終於準備引進基金經理人主動操作的類型了。
主動型ETF(ARKK為例)
一言以蔽之:主動型 ETF(Active ETF) 就是由基金經理人操盤的傳統基金,轉換成可以在證券市場上交易的版本。
換句話說,就是把原本在銀行或平台申購的「傳統型基金」,直接搬到交易所,讓投資人能像買賣股票一樣自由進出。這種設計結合了「主動管理」與「ETF 結構」的優勢,讓原本只能每日申購/贖回的傳統基金,也能享有 ETF 的即時買賣、低交易成本與較高流動性。
📌 經典案例:ARKK ETF
過往主動型 ETF 最廣為人知的例子之一,就是美國知名基金經理人「木頭姐」Cathie Wood 操盤的 ARKK ETF(ARK Innovation ETF)。
這檔 ETF 並不像傳統的指數基金那樣追蹤某個市場指數,而是由基金經理團隊主動挑選具備創新潛力的公司,例如 Tesla、Roku、Zoom 等等。 它不僅是主動型 ETF 的代表,更一度因為高報酬與高度波動性成為話題焦點,展現了主動 ETF 所可能帶來的高風險高報酬特性。
不過,與被動型 ETF 相比,主動型 ETF 的成敗更依賴經理人的眼光與操作時機,投資人需格外留意風險與風格波動。
ARKK 重要績效指標摘要(截至 2025 年 7 月)
成立至今年化報酬率:約 +14.2%/年
最近 1 年總報酬:+69.9%;年初至今(YTD):+35.3%
歷史最大回撤高達 −80.9%,發生於 2021 年 2 月至 2022 年 12 月之間,這段期間資產價值從高點劇烈下滑至底部。
市場波動與資金規劃
上述數據雖具參考價值,但正如所有主動交易商品一樣,績效波動來自於選股邏輯與策略調整的結果。
是否能承受這樣的波動,取決於投資人本身的資金配置規劃、風險承受能力,甚至是對基金經理人策略風格的信任與理解(有沒有想過基金經理人自己可能撐不下去?)。
大膽想法
基本上我們已經確定主動型etf就是傳統基金全新包裝轉戰證券市場,這可以提供傳統基金所無法提供的買賣靈活性,最有趣的莫過於可以「放空」。
所以,當任何人看不爽某個基金經理人或是買賣策略,就可以直接在市場上放空,當然也提供專業投資者或交易者放空對沖自身策略的功能。
接著我大膽提出一個建議,投信發行商也許可以推行『大神聯名』ETF,由基金經理人策略執行,聘請市場上『投資大神』當顧問,針對所謂「早買、早賣」、「kd進出」、「景氣燈號」各種神奇交易紀錄進行複製,也許可以帶著偉大散戶穿越苦海,前往財富自由的彼岸?
當然更希望有心的大神聯名指數投資策略,也許更可以推動市場上的投資人投入這項策略之中(包含股債配置或部分因子),有名人的背書與監督,更可以有效提升對指數投資的信心。
與其光看網紅分析,不如設計可以「實盤反映成效」的商品,或許會讓整個市場更加透明與成熟。
結語
綜上所述,如果有人看不爽「某大神」,而他又剛好有聯名發行etf,我想這就很有趣了。
若將來有發行商願意推出股債組合的etf,那就更棒了,屆時可以廣邀各路認為指數投資不可行的朋友們來放空指數投資策略的ETF(例如國外的股債配置ETF 如:aoa,aom),多空對做,讓市場來判定最公正,然而我也相信一定有市場高手可以勝過指數投資的報酬率,對於這些高手而言,用任何的方法長遠來說就是賺多賺少的問題。
但我想這種事情大概只能紙上談兵了,不過金融市場有更多的流動性與全新可能也是挺棒的,很久沒發文了,大概簡單一下。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敬祝順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