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森植誌語錄
森林不只生長向上,也記憶向下。
從石板到纜車,每一道痕跡,都是通往土地深處的路。
七月初(07/02)到林榮一處被三代人呵護百年的林地場勘結束後,距離下一個行程還有些時間,於是來到附近的576森植所。這片地景熟悉而安靜,適合喘口氣,也適合思索。
此時旁邊溪谷的水土保持工程剛好收尾,原本封閉堤邊道路已開放,愛車終於能一路開抵護岸旁。車停在河床邊的土石混雜地面上,一旁是新建的護岸工法與雜亂堆積的枯竹與倒木,那些是重機具干擾後留下的痕跡,亦是土地短暫劇變的證明。溪谷曾在大雨後咆哮奔流,如今沉靜無聲,泥沙與斷木靜靜說著那些暴雨與機械曾交錯其間的故事。

這是一條慢的路,但也許是更穩定的路。正如森林從不匆忙,它總是用自己的時間回應干擾,讓那些曾經受傷的地方長出新意義。

森林深處,陽光穿透樹冠,灑在筆電的外殼上。屏幕中顯示的是另一片溪谷,遠山與河流的倒影彷彿延伸了576的視野,也讓這片林地的節奏慢了下來。這裡既是勞動現場,如今也變成我沈思的容器,今天改變一下,從鐮刀轉變為筆電。
打電腦累了,起來於林中散步,意外發現一塊石板。灰白色的表面經歲月洗禮,有兩個整齊卻粗糙的洞,像是被時間穿透的眼睛。它不像現代鑿孔機具留下的光滑痕跡,更像是古老技法或自然手筆下的產物。

那一刻,腦中閃過許多假設:是早年伐木時的標記?是採礦纜車的痕跡?是部落記憶的遺留?還是自然的玩笑?石板無言,卻在提醒一件事——576不是單純的地景,它擁有自己的記憶與語言。
這樣的場域,不只是植樹造林的標地,更是與自然共存的思考體系。石板可能不會說話,但它與雜木林、飛鳥、被遺棄的構造物共同編織出屬於這片土地的敘事。每一段路徑、每一棵新種的相思與楠木,都是一次與這片歷史對話的重啟。
更令人深思的是,這片林地所處的位置,正是過往日據時代石棉與臺灣玉開採的重要節點之一。沿著山勢上緣,曾有一條穿越森林的纜車線,運載著礦石與記憶,而576與旁邊的溪谷恰好座落在這條運輸動脈的軌跡之中,576更是當年纜車底部站點的周邊。

如今這條纜車吊索線路早已因為公路運輸的完善而不覆存在,僅存偶爾被發現的水泥基座與散落構件及纜繩,訴說當年殖民工業的滲入與離去。而今日在此種下的每一棵樹,也是在向那段歷史回應:將過去的掠奪場域轉化為未來的涵養空間,讓傷痕成為生命重新流動的通道。
復育不是單一行動,而是一段段對話的累積。我們清整、觀察、等待,偶爾也與過去不期而遇。就像今天,在雜草與枯枝之間,一塊石板默默講述著它未完的故事。
文:🌲👣 藏山問行|Dr. ANDERSON 戴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