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森植誌語錄
種下一株植物,也種下一種與土地和解的方式
從前的這片地,並非一塊裸地。相反地,它曾經長滿近人高的芒草,枝葉鋒利,根系強壯,在風中搖曳如無人踏入的綠海。這樣的場域,對於森林復育而言,既是一道挑戰,也是一份潛藏的機會。
經歷了多次分區清整與反覆觀察,這片芒草地逐步轉化為可供低干擾種植的空間。無翻土、不除根,只以割草與覆蓋為手段,保留原地的微生物環境與土壤結構,也讓陽光得以進入曾被密草遮蔽的地表。此刻的它,是一塊在等待生命的重整場域。

行動快速地展開。選了靠近水源、排水適中的一處邊坡地帶,著手清理割草過後的草叢與石塊,並以最少擾動原則,開闢了第一畦。手握鋤頭,一下又一下落在地表,每一擊都在回應土壤的鬆緊與厚薄;手指插進土裡時,彷彿也摸進了這片地的記憶。
第一畦長約一米半,寬近七十公分,依著等高線略微傾斜,邊緣堆起防止沖刷及排水的小土堤。挖畦過程中盡可能保留原生草類,讓它們與即將種下的香草類一同生活。
其中芳香萬壽菊,是這場實驗的第一位來客。它除了具備驅蟲特性,也在氣味上成為林地的提示語言。接著,撒下羅勒種子,讓這塊地的未來充滿更多未知與等待。
而迷迭香則選在邊角紮根,喜乾的特性與林地的濕熱形成有趣的對話,若能穩健生長,將成為一種對微氣候適應力的證明。
這些行動雖然簡單,卻是在恢復森林結構與功能之外,嘗試與林地共構的新層次。每次鋤草,每次種下香草苗,都不是為了收成,而是為了觀察:觀察哪些植物能共生,哪些氣味能融入森林,哪些安排又會被自然修正。
或許這只是一片不甚整齊的香草畦;但在土地上,每一株直立的新苗,都是一種協調的開始——在森林與生活之間,在野性與料理之間,在記憶與氣味之間。
農林混作(Agroforestry)
農林混作(Agroforestry)作為一種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在國際上早已被證實具備高度的多功能價值,尤其在永續農業與氣候調適方面展現潛力。根據IUCN的全球自然解方標準指引,農林混作被歸類為具多重效益的策略之一,不僅可強化生態系統服務,亦能提升社區經濟與社會韌性 。
此外,《WEF自然與企業未來報告》指出,農林混作能夠創造與復育森林共生的農業景觀,這類「整合型土地利用方式」可促進碳固存、生物多樣性恢復與水資源涵養,適用於熱帶地區、山坡地及退化林地等條件多變的環境,是應對氣候變遷與糧食安全挑戰的關鍵做法之一 。
在臺灣的情境中,農林混作也逐漸被納入自然正向(Nature Positive)的實踐途徑。根據《企業的自然正向之旅》報告,強調農林混作能在不翻動土壤、不使用農藥的前提下,協助土地從退化邁向復育,並支持原生種與經濟作物的共生,這樣的實踐不只是生產食物,更是重建與自然的關係 。
文:🌲👣 藏山問行|Dr. ANDERSON 戴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