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從足底、肩膀到呼吸的身體解鎖之旅
被約跑的開始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某天在健身房胸推時的組間休息,一則 Line 訊息跳出來,原來是我過去帶的左右護法傳來的:
「隊長,你要不要參加夸父接力賽?」先是心頭一頭熱:不錯喔,果然沒白帶,還記得要保持聯繫、維持人際關係。
下一秒,想了一想突然發現不對勁——幹,有陷阱!這是男人之間的邀約,要是退縮了,整個框架都會崩壞。
老實說,我跑步及有氧運動不會是第一首選,因為主觀感覺無氧的效率更好,而且一直傻呼呼地跑下去,感覺無趣又無聊。(除非旁邊有妹紙陪跑)
一直以來,體能這件事我都是靠著硬幹、紀律及堅持不要臉來自我突破。
但這次狀況感覺有所不同。
嘴巴上還在罵:「fuck you very much」,但是誠實又抖動的手手卻不自主地打開 Google 行事曆。
一邊查時間是否有空之餘,一邊想:
「這支 Flag,插起來應該還死不了吧!」
在心中百般抗拒之下,還是傳出了:「好喔。」
這兩個字背後,是一種默契:
多年不見,卻帶著嶄新的自己,依約出現在不曾約定的起跑線上——再次同行。
後來點開活動頁面才發現——果然是陷阱卡!
這根本不是電話中講的輕鬆慢跑 Play,
而是一場 10 人 relay、總長 210 公里,每人三棒,一棒 7 公里。
本來想說:「七公里?沒問題的啦?」
直到我看到參賽名單:
特勤退役、鐵人三項常勝軍、大專盃田徑怪物……
我這個平常練重訓、週末會偷懶把時間留給家庭的地方爸爸,瞬間變成戰力地板。
不過也好。
透過這一次,順勢插死旗——我要減脂,並把「身體這回事」重新搞懂一次。
不惑之年,也到了另一個門檻,身體逐漸地開始變得誠實。
越不在意它,它就會用膝蓋、腳踝、呼吸告訴你:「你該回來了。」
這一次也剛好可以證明一下:
我是否比 20 年前的自己更強韌與進步?
而這副身體,如今已經進步到什麼程度?
還可能承載多少過去的無知與抗性?
我很期待測試這一次 210 公里後的結果。
里人格的覺醒:Practice
開始準備之後,我發現我最需要面對的最大敵人,不是別人,而是那個總是對我施展各種「等一下」魔法的自己。
邪惡的他每天都定時出現在上班、創作、健身的前十分鐘,專門負責打斷及拖延刻意練習的我。
所以我先邀了一個人出來——Practice。
註: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大概是長這樣:(里人格的原始模型)
Practice,是透過過往人生經驗所創造的我,功能就是每日督促自己,並陪伴在執行極致的重覆練習之路上,每日都會問我:「今天動了沒?」
我知道,要讓這根老油條重新跑起來,不是直接開跑就能解決。
必須先從那幾個基礎到不行,但卻極其重要的小動作開始,例如:死蟲、側抬腿、Push-up 變化版中開始。
透過這些動作來喚醒、回應那個「從未被好好對待的身體」。
也是在那個時候,我才第一次意識到:好像從來沒有認真學習如何跑步?
以前那套土法煉鋼,全靠意志蠻幹,反而把扁平足、膝蓋痛當成正常狀態。
**發現我有扁平足的過程也挺蝦的,**在我當兵十年後體檢時,才被醫官發現並當知,
他還笑著說:「恭喜你喔!你可以免役了,等等幫你開個免役單!讓你回去辦退伍…」
當下內心只有種問候對方祖宗的用語,因為我十年前也是來同一間醫院檢查的,而且好像是同一個醫生!
——而原來那些「腳底痛到像針在刺」的感覺,真的是身體在哀號,而不是在裝病。
**蠻幹了 17 年,**好像從沒想過要去理解身體,只會對他實展加油的魔法與幻術。
直到這一次的因緣際會,我才真正開始學會「怎麼讓身體跑起來,而不是被硬拖著跑」。
資深跑友的一招半式:Patrick
在創作課第五期的表演中,我與神奇的 Patrick 相遇了。
Patrick 是一起參加創作課第五期的同學,牙醫師、自媒體創作者,同時也是個熱愛鐵人三項的狂熱者。
身上流露出一種「與我相似」的狂人氣場,也是我這次會開口請教他的主因。
那晚我們約在桃園體育館,本來以為主要是陪跑——結果他開場第一句就說:
「我們先來科普一下基礎知識吧。」
然後接下來整整兩小時,他教了我跑步的基本原理,從站姿、跨步、擺手、呼吸、肌肉的啟動順序,到看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超級要命的暖身動作。
我第一次在做暖身的時候就感覺到「累」,但也因為邊講邊做,才第一次意識到:
「原來身體是這樣運作的!」
以前跑步,是整個人像是拔地而起,用小腿推動全身,沒幾分鐘就腿軟了;
改良後,是讓**「身體自然往前傾」,讓重心自然拉出節奏**,核心肌群成為主力,大腿和臀肌推動身體,小腿只是協調與輔助。
用一句話來說明:「重心前傾、臀腿帶動、小腿輔助。」
身體密碼解析專家:Porter
Porter,專業的健身教練,也是在創作課第五期的同學,把握下課10分鐘主動來看我腳的人,擅長解構人體。
那天他蹲下來看我腳的瞬間,用他神奇有力的手指,在全班圍觀面前按的我嫑嫑的!現在想想,還真的有一種莫名的羞恥感。
他也是位身體密碼的專家,快速地評估並分析我這根油條的殘缺。
「學長,這不是單純扁平足,你身體整條核心鏈都歪了。」
然後我就到彰化健身房報名了教練課程,成為了他最遠的學生…
接著就走進了他的專業領域:從呼吸解構、肩膀放鬆、核心穩定、到反式瓦式法的呼吸訓練,還有開啟了被偷偷加槓片之男上加男的訓練人生。
「呼吸也是需要訓練的。」
本以為呼吸這種事,只要還活著就會。
結果經過 Porter 的調教後才發現:透過正確呼吸方式及前置作業,會橫隔膜位置上升,運作更有效率。
原來——不只是基礎的跑步、站立,連呼吸也有著專業的講究!
原來這才是重訓的底層密碼。
剛開始練習呼吸法時,健力三項(胸推、硬舉、深蹲)的成績表現反而下滑。
雖然在訓練中三不五時有心中心的為何要搞死自己的雜念,不過想了一想,「來都來了,不如就試試吧!」
但一兩週後我發現——剛開始的運體表現如遇期般的下滑,但是組與組之間的穩定性明顯提升,整體平均重量竟然多了 10 到 15 公斤,爆發時的力量鏈傳導也變得更有根基。
過去那些力量,是不對稱、不穩定、作用在骨頭上的短暫爆發。
呼吸、核心與站姿沒到定位,練再多也只是代償。
反之,只要身體地基穩了,就算不上 PR,也比代償來得紮實。
從約跑中的體悟
如果問我:「你到底從中學會了什麼?」 除了會說出「跑步姿勢」或「肌力提升」這些表面答案之外,我還有一些新的體悟——學會正確的使用身體。
具體一點的說法是:以前我的身體不是我的,是任由訓練慣性支配的殼,是靠意志力硬幹出來的架構。 現在,我開始慢慢學會怎麼用它、感知並加以應用,也就是所謂的知其所以然的模式。
Patrick 教我跑姿與擺手、步頻與基礎理論;
Porter 教我呼吸與站穩、肌群啟動與骨盆中立位的力量傳導。
這些聽起來像是課本的東西,只是這一次被實際運用到身體上使用。
幾個關鍵的體悟如下: •重心比速度重要。 用身體的傾倒感推進,而不是用小腿硬帶,是從「把人推出去」變成「讓人前進」。
•擺手與肩膀角度會影響空氣阻力。
一個沒放鬆的肩膀或是角度的錯誤,會讓整場跑步全程拉著手煞車,一邊踏油門同時一邊煞車,降低效能並內耗。
•呼吸不能放著不管。
正確呼吸的技巧與步率,不只提升穩定性,也讓我在長時間訓練中維持節奏,避免一開始衝太快導致後繼無力。
•暖身比訓練還重要。
一場訓練的質量,決於你開場有沒有讓身體逐漸地進入最佳狀態。
還有一個最難形容的感受是——節奏感。 以前的我,只會快或慢,但現在的我開始清楚地感受到腳掌的前1/3之一處與地面的互動, 有了「輕、快、穩、彈」這種微妙的回饋感。
「跑步不是小腿拔地而起,而是讓身體前傾而出。」
就像 Patrick 說的:「把基礎學好,就會有系統性的提升。」
這句話提醒了我,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身體, 不需要有太多華麗的技巧,只需要不斷地打磨基礎,剩下的自然會水到成渠。
最後一哩的回頭——走過迷霧,看見一階之明
人們總以為改變來自短暫的衝刺,
但真正的轉折,往往只是每一次微小的重覆—— 一雙久未著地的腳掌、 一口重新整理過的呼吸、 一場願意慢慢啟動的練習。
雖然, 有些路,走著走著會忘了最初的執著, 有時候,跑著跑著會懷疑自己還能不能跑下去。
但真正的開始,從來不是為了比誰快, 而是——當你停下來的時候,願不願意再走一步。
你可以偷懶、可以停下喘口氣、也可以大力地罵幹, 但請記得,當你再次站起來、綁好鞋帶、再往前一小步, 那一個時刻,你會感謝自己。
你已經慢慢地體會到——
真正的強大,不是跑贏對手,也不是滿足他人的期待,
而是你願意,再給自己一次重新出發的機會。
不是每一步都要走得堅定,
但每一次願意再踏上的瞬間,身體都會記得。
如果你也曾卡在某一階,願這段故事提醒你——
光其實一直都在,只是等你,哪怕慢一點,也能再次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