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有言:「陰陽未和,不可動劍;勢機未顯,不可出招。」此非怯戰,而是深知,凡動一事,必先審形;欲改一局,先識陰陽。陰陽非天象,乃人心與局勢之交;權衡非左右,而是高下、先後、進退之度。
懷德於修成《全局觀照法》後,雖能觀勢列圖、融案合氣,然遇局有變、人心搖擺、政令多歧之際,往往苦於難斷——推得太早,無人附和;守得太久,良機已逝。於是,他悟出一門進退有度、借勢成局之法,名曰——《借勢轉局法》。此術非為強推之術,乃是「觀其未動、測其氣息、引其微力、轉其大勢」之修。
初式曰:「不力為力,待機為機」有次,府中擬推動場域聯合修繕,原預期以資源共享為號召,眾堂共進,懷德起草三案、提三會,然皆回以「尚未明確指示」、「需高層再議」。按常理,應再催進。但懷德觀諸局勢,知府方近日正籌他案,多方爭資,心氣不定。若再強推,反損形象。他遂暫收其案,轉為內修。將三案合為一冊,潛整政策依據、預算模組、成效測指,全不言上,靜待一時。數週後,高堂忽下令整合地方公共建設提案,諸堂倉促。唯懷德一冊在手,即轉其案為主基,成府中唯一可即時應對者。主官問:「你何早有此備?」懷德笑曰:「非我神機,實我待機。」次式曰:「借人之語,發己之聲」府中久有風聲,欲裁減某補助案。眾人避之,唯懷德仍研其策。一日,於同仁聚談中,忽聞某主任抱怨:「這案多費少成,若能換個制度也好。」懷德記於心,次日撰內報,開頭即引該語,署「基層觀點回饋」。然後順勢闡述可替方案,並以三年資料作基。主官閱後沉思,旋即召集會議,並非批其言,而是轉化為府內「制度優化諮詢案」。此即是借一語之力,引千斤之勢,破沉局於無聲。
三式曰:「反身為勢,以退為進」有案懸而未決,眾意紛紜。懷德本為推進方,眾所期望。然他見主官猶豫、政策風向未定,便主動撤回,並轉呈為「反饋整理報告」,列支持與疑慮兼具,建議暫緩審定。此舉雖如後退,然主官閱後驚曰:「能從自己所提案中抽身、轉念、轉型者,方是真識大局者。」數月後案重啟,仍以其構案為本。眾人方知,所謂退步,實是養勢。
段師姊聞此,題書曰:「善戰者,不戰而屈;善決者,不決而成。」
懷德筆記中記下:「
- 順勢為易,逆勢為險;
- 然不順不逆,視其陰陽而動者,方為正術。
- 權不可重壓,勢不可強借,唯觀其微,應於未形,借人之氣、引時之勢、轉己之局。
- 此謂:借勢轉局。」
是故,《借勢轉局法》不為決斷之快,亦非變招之多,而在於:能否於變局之中,見勢未起而先備其形;於人心未明之時,先引其言;於己不得之局,能轉退為進。此法無刀、無聲、無爭,卻能以柔破剛,以靜制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