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修行者,初學一招一式,後練一脈一宗,最終乃觀全局、調萬氣。然觀局者難,不在於視野,而在於心力——因身在局中,易為局所困;眼見萬象,難見本源。
府中諸事繁劇,政策疊加、資源重疊、系統相左,人人各守一隅,問其整體,無人能答。公文案卷如水,日日奔流,然若無源、無池、無規,最終必成渾濁之河。懷德初習案事,只求能成。中期練得數式,調勢轉局、安心穩位,雖屢得人讚,心中卻知:自己雖可破一案、解一局,然局外之事,無力參透。
久之常覺所辦之事,如兵無帥、陣無心——動則成形,靜則化散。一日夜半,他整理近年數據、政策、專案資料,忽見案案有重複、事事無連動。百頁資料,如無頭蛇舞,忽東忽西。他怔立窗前,低語:「我處其一,誰觀其全?」翌日,他開始修一新法,名曰——《全局觀照法》。此法無劍無掌,修的不是手,而是眼與心。
首式曰——「破碎為圖」。懷德將過往三年府內各項教育計畫,依來源、目標、資源與執行單位進行全數盤整,逐案拆解,繪製成一幅「案系關聯圖」。初如亂線交錯,然經數月整理,漸見清脈。他見一案牽三堂、一補助疊三政、一計畫三年三改。此時方悟:非事難,而為無人整之。他筆記記下:「無人能圖之局,即為我可觀之勢。」
次式曰——「橫向建橋」。他非官員、無命令權,卻有筆與心。他將每類業務重整為「策略群組」,自製「共享資料表」,標示進度、時程與政策依據,邀各堂口填報共用。初時有人笑曰:「你以為你是政策司?」懷德淡答:「非我為司,是事需要。」久之,凡案有跨堂者,皆樂由其整。主官見之,嘖嘖稱奇,問:「你何時得此圖法?」懷德答:「無圖者,案不得形;無基者,策無所承。」此即第三式——「策不離基,基不離系」。此式為觀照之核。
他主張凡新案必先問三事:一,是否承接舊策;二,是否補足弱項;三,是否可納入長期系統。若三者皆否,則案即散功、費力終空。有次,某新計畫將臨,眾堂皆喜,然懷德先問:「與原有系統是否衝突?是否重疊既有補助?」主官愕然,命其詳查,結果果真與兩案衝突,倉促暫緩。會後主官私語:「你此觀,勝我十紙分析。」
段師姊聞訊,寄來一信,唯書一句:「見萬事如一局者,始得觀照之心。」
懷德添註於筆記:「
- 小術可成一事,大術可成一勢。
- 見局者,先不動,而先觀;
- 能觀者,非為統御,而為融通。
- 若能使百事同氣、萬流歸源,即便身處基層,亦能以心參天、以筆成陣。」
是故,《全局觀照法》非為策略主官所設,而為基層觀通而成。觀之不為指揮,而為統理;照之不為高位,而為深志。此法修成者,身處基層而可知高志,執筆無令而可貫百川。正是府中文明未定之際、系統凌亂之時,最需之修者。名曰——《全局觀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