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もしも徳川家康が総理大臣になったら(2024)
當歷史名人成為日本內閣,日本的冷感與狂熱
接觸日本娛樂時,不免俗的都會接觸到一些日本史,許多人很多也是從大河劇或電影開始認識這些日本歷史人物。尤其在ACG相關的娛樂使用歷史名人更是廣泛,不管是百花齊放的戰國時代、安樂200多年的江戶、具悲劇色彩的源平合戰等。
就算不了解但也聽過這號人物,有時候不只是外國人,連日本自己現代的年輕人也是同樣,而一位位歷史名人許多也是政治家、思想家,那有沒有想過,如果他們在當今執政會是怎樣光景?
改編商業小說《如果德川家康成為總理大臣》是一個以歷史、政治為主題的電影。故事以中國傳出的肺炎肆虐為主要時間背景,日本首相與官員都因肺炎去世,政府啟動了AI技術招喚日本歷史名將組成傳說中內閣,德川家康、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坂本龍馬等領導者相繼出現,但共同治理國政的背後,記者西村卻發現隱藏在AI中的程式BUG?

《如果德川家康成為總理大臣》是什麼電影?
如果要讓我說比較有印象的日本的歷史,果然還是號稱日本版三國,日本戰國時代最有印象,但有印象不代表熟悉角色,我想自己真正開始熟悉個角色的關係,還可能要歸功卡普空在2005年推出的無雙遊戲《戰國BASARA》,裡面人物有著現代式的惡搞與獨特性,讓人印象深刻,並且雖然不一定是正確,但基本對戰國武將的吐槽和關係,讓玩家(我)有全面的了解,而逐步去了解這樣一段日本的戰國時代,還有因繪畫和大奧故事想了解江戶、在平安時代中看見的能劇與猿樂。可以展現出由娛樂回推歷史的樂趣。
這樣的手法是有趣的,但遊戲受眾比較是年輕族群,但戲劇的張力就明顯廣闊許多,從1963年開始的日本『NHK大河劇』就是一個這樣的觀點,並且優先改編日本歷史小說、傳記題材故事。
這也讓許多人因為劇中的故事、演員,而去了解一個時代的歷史,尤其在2009年左右,受大河劇《天地人》影響,喜愛歷史與軍事的年輕女性『歷女和軍女』變多,隨後《龍馬傳》、《八重之櫻》、《鎌倉殿的13人》、《豈有此理〜蔦重繁華如夢故事〜》等,都讓人感覺到各個時代男男女女歷史人物的魅力。


如果這些如此有魅力的歷史人物,出現在當今日本政壇會掀起甚麼波瀾?改編商業小說同名電影《如果德川家康成為總理大臣》便是以這個為賣點的作品。故事以中國新冠肺炎蔓延的2020年的平行時空為背景,敘述日本因為肺炎導致內閣人員的死亡,在最後想出藉由Ai讓歷史人物復活解決日本當今困境。就這樣歷史人物一一現形,坂本龍馬、德川家康、聖德太子、豐臣秀吉等等,歷史人物的出現,將帶領日本走向什麼樣的歷史軌跡?
電影雖然大致上沿用原作小說的設定,但是加入了許多互動和歷史人物。並弱化原作中關於商業手段的解說與危機處理的策略,反而更多放在呈現武將對於現代人的政治笨蛋、與盲從效應的諷刺。
小說原作者-眞邊明人其實也知道兩個小時的電影情節,無法敘述太多小說中的謀略和歷史人物的關係,不過電影的確有傳達到他在小說中想傳達和敘述的劇情。其中最重要的是現代國家和政治是「人民自身的責任」這點,期望觀眾了解自己身處在不流血也可改變的時代裡。


《如果德川家康成為總理大臣》分析與延伸:
電影原作者眞邊明人,過去曾在吉本興業等公司做為顧問,有商業管理跟公關危機的實務經驗,後來成為小說作家與專欄作家。有名的方式就是像《如果德川家康成為總理大臣》以知名歷史人物的故事和寓言,讓讀者可以有趣的去理解日本現代企業經營與社會問題。眞邊明人認為:歷史事件就像商業個案一樣,當權者的溝通、領導與執行力,往往決定你今後企業與經商的成敗。當現代人其實已經對死板的商業文字感到無聊,故用娛樂來包裝商業方式,其實是現代較為可行,且可以讓人印象深刻的好方法。
眞邊明人除了《如果德川家康成為總理大臣》這本書以外,還有多本以歷史人物來敘述日本商業和社會的小說,其中就有同名作品《如果豐臣秀吉擔任公司顧問》,指繼承大企業,個性溫吞的主角如何接受豐臣秀吉靈體的執導,而成為獨當一面的企業長,整體而言很有《棋靈王》的味道。
另外一部《如果她穿越到關原之戰》則是講負責企劃女主角在公司測試這款關原之戰的元宇宙遊戲,她除了要破關之外,也從中理解關於遊戲公司內部的種種問題,而導致公司困境。可以說基本上眞邊明人都是用日本歷史上的戰役與政策,去反推現代日本商業、社會發生的事件,可以說屢試不爽。



在電影中,是以現代濾鏡去看歷史人物,並且故事上最開始就有消除角色彼此之間矛盾的設定,可以看做優化處理角色,將其內在去蕪存菁。像是德川家康、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三人的主線核心劇情,就是用大家耳熟能詳的奪權事件為開端。整題而言角色較為扁平化且加入英雄浪漫主義。對於小說中沒有敘述,而電影加入的原創角色如紫式部、聖德太子更是亂搞,以浮誇的功用為主,好推進電影的走向安排。這也導致一些人認為電影或原作小說為了和裡帶入現代商業機制,而忽略真實歷史上事件的緣由,有些歷史作家與學者,認為這樣的作品其實只是一種商業包裝,可能會與真實歷史有所出入。
但真實的歷史是什麼?這點其實有再商榷。但透過故事和娛樂去了解歷史事件,可能已經不是甚麼新營的手法,不管電影也好、小說也好,有太多太多的學生和年輕人是透過ACG或對於影視作品,去了解歷史上曾經出現的人事物。不管是虛構也好?還是有錯誤也罷。
相信有許多人當年因為遊戲無雙系列更了解三國歷史、與日本戰國。又是因為《神劍闖江湖》了解到幕府末期、或是透過《黃金神威》第一次知道日本原住民、日俄戰爭的知識等。歷史人物有可能被美化、虛構、再創作,該教育的是讓讀者可以享受故事,並有自我意識去分辨真偽,而非完全造著那些真實歷史去創作,而扼殺戲劇張力與想像力。



《如果德川家康成為總理大臣》值得一看嗎?
如果你是很早期就看日劇,並且熟悉日劇的套路,對日本歷史人物也有一點了解的觀眾,這部電影會看見很多滿滿過去日式戲劇。例如被動的女主角、強行說教、日本獨強等設定,這《如果德川家康成為總理大臣》這部電影裡,有滿滿的日本右派經濟與商業主張,右派本身就帶有守舊與傳統色彩,故以日本歷史上握有政治、軍權、商業人物等,某一方面也代表著對過去日本輝煌的憧憬與嚮往,從原作就可以看出來,它其實就是一本屆由歷史人物作為當代企業案例的解說寓言。
故《如果德川家康成為總理大臣》這部電影,嚴格來說,不是電影改編成有政治與說教意涵,而是它原作就是一本說教意味濃厚的暢銷商業書籍。我覺得這其實跟傳統日本人喜歡有一個心目中偶像的價值觀念有關,也可以說是名人效應,這點在電影裡表達的很明確。
不只日本,其實世界各地都有這種偶像盲從的心理,這樣盲從有時候並不是在追星娛樂上,實際上宗教也是、又或是電影提到的政治信仰,當你不思考其中,盲從將政治拱手給了其他人做決定,最後被反撲的反是草率的自身。



可以說《如果德川家康成為總理大臣》將原本書中的商業相關落化,加入較多以歷史人物玩笑,但政治性的寓言,從中國傳出的肺炎作為開端,就可以看出它想要表達的隱諱含意。對政治的冷感或是盲目,有時候是一種危險,將人生交給他人決定的存在。任何事物都無法政治歸政治,這點台灣人常常親身感受,但在日本70年代過後,對於政治的冷感與漠不關心,電影雖然歸咎於人民,但這樣的政治感觸,也是歷史與日本一手製作出來的「政治冷漠」,而到今當生活受到困擾與反感後,才終將反思。
電影將這些敘述留在了後半部,並且講得相當直白,我認為主要在於讓人了解為何我們現在是處於一個民主政治的時代,與請不要輕易讓他人幫你做決定。但是《如果德川家康成為總理大臣》的表達方式非常的無聊且無趣,甚至我覺得以現在的劇本,不應該出現這樣的說教式、演講式的電影內容。
畢竟都把歷史人物搬上檯面,又只想表現出歷史人物憂國憂民、如何睿智之處,這些已經不太符合時代風情,故這部電影前半部還保有娛樂性,但回到敘述政治的後半主軸,就成為災難與糟糕的故事。想要敘述關心政治的方法有很多,但在娛樂上,沒有人想花將近半小時聽一部電影「男性說教」到昏昏欲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