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川世族因何成為三國第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管寧傳延伸閱讀


今天之前我會回答荀彧,今天之後我不會了。

管寧傳有附註王烈,附傳張臶、胡昭。

王烈基本上是跟邴原管寧齊名的高士,與其把他的行事高出來,不如大概說一下這個貫穿魏書十一最重要的事情。

「以潁川陳太丘為師,二子為友。時潁川荀慈明、賈偉節、李元禮、韓元長皆就陳君學,見烈器業過人,歎服所履,亦與相親。由是英名著於海內。」

陳太丘說的就是陳群阿公「陳寔」,當過太丘縣長所以大家這樣叫他。死後被諡為「文範先生」,你如果熟鄧艾可能會知道,鄧艾小時候就是看了陳寔的墓誌,所以幫自己取名為鄧範。

在哪裡看到?潁川郡許縣。

後來的許昌。

陳寔身為一個平民,由大將軍何進上表幫他追諡,就可以看出他最終的不同凡響。事實上,他本來是個窮人家出身,國小的時候就去許縣的官署當童工。但陳寔記性好,有志向學,被縣令注意到,以為神童,才被舉入太學讀書。

陳寔身上也是有成語的,就是「樑上君子」。

有天晚上,他發現家裡屋樑上躲了人,也不張揚,而是把孩子們叫來訓示:壞人不是本來就壞,而是日積月累養成的,就像梁上那位君子。

這個故事,嗯畢業就還給老師了……其實最主要是說,陳寔本身價值觀的寫照就在這裡了。時人是很尊崇他的。

陳寔當官的時期,正是東漢宦官大發神威的時間。

有一次,中常侍侯覽要潁川太守幫他的人安排個位置。陳寔知道了這件事,就去勸太守說這個人不能用,但違逆了宦官你肯定要倒楣,不如由我來舉薦他。

舉進郡裡,很多人就覺得幹陳寔你是在衝三小,弄個廢物進來要整誰?

陳寔跟太守都不辯解。

後來,太守升官入朝當尚書,才把這件事情公布出來。大家都覺得陳寔這樣做非常好。當時侯覽應該還沒倒台。發現了嗎?這跟漢末三國的高士氣節,並不相同。但這樣的陳寔,就非常合適做當代的法官。

陳寔不會用激烈的手法去懲罰犯錯的人,而是會為雙方尋找最佳的解決之道。所以他在擔任太丘縣長的期間,評價又高了一層。你如果不知道縣太爺就是法官那就順便知道一下。

很有趣喔,你如果看「外族英雄」就會發現,陳寔的這個特質,是部落族長得人心最重要的關鍵。如果是往後幾十年,軍閥割據的時代,陳寔絕對會是一方霸主。

但這時候流行的不是軍閥,而是「黨魁」。

東漢士人正在學著結黨,朝廷也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對抗。

很多人被捕,很多人逃跑。

陳寔這時候站了出來:「要抓抓我。」

吾不就獄,眾無所恃。字面上的意思是,我不去牢裡,大家就沒有依靠。

實際上就算陳寔被關,也不可能安撫被捕黨人的心,甚至會讓在逃黨人更惶恐。

陳寔要安的,是朝廷的心。

黨魁抓到了,審案就會比抓人更要緊。

有沒有風險?當然有。

像陳寔這種革命黨領袖,實是千古難得。而且講真的,東漢士人跟宦官本是「蛇鼠一窩」。當時漢桓帝把黨人交給宦官審理,可宦官也知道,這些人追查下去,要夷族可是會夷到宦官頭上的。所以才會產生「禁錮」這麼有創意的處罰方式:把這些人黑名單,以後不准當官。

那為什麼會走到何進袁紹他們跟宦官不死不休的局面呢?

講個簡單的,因為漢靈帝是鄉下王孫來繼位。他的宦官張讓,並不是桓帝時權傾朝野的曹王侯派系。是以前給人看不起的派系。是宦官不當他一回事,士人著重修理的派系。

所以隨著張讓的權力越發擴張,宦官跟士人的衝突就越不可解了。

甚至張讓父親過世舉辦喪禮,潁川名士全部缺席。

張讓可是潁川人啊。

就在這個時候,第一次黨錮沒給害命的陳寔,來到了會場,給張讓的父親上香致意。

這就是陳寔的風格。

也正因如此,等張讓再掀黨錮,陳寔這一派的人,幾乎就都給放過了。

本來就是大黨,這一下你死我活,陳寔派說是就此佔據漢末的決定性位置,甚至催生晉朝都不為過。

你或許已經發現了,什麼是「陳寔派」。

陳寔的好朋友,就是荀淑(荀彧的阿公)、鍾皓(鍾繇的阿公)、李膺(黨錮頭皓領袖)跟韓韶。

不算李膺,另外四人《後漢書》並為荀韓鍾陳傳。他們就是撼動三國時代的「潁川世族」本體。

欸,千萬不要以為是陳寔上了那個香改變了宇宙。

他早說過,一個人的善惡行為,是日積月累形成的。

陳寔,讀作「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302會員
95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06
三讓徐州的事主,陶謙,字恭祖。單純演義的戲份,衍生出的形象都是一個愛護百姓,對抗屠城惡魔曹操,並且認為只有劉備才能繼承這個事業的好人。 事實上,陶謙做了很多對於「官方」來說都是不好的事,比方說自立聯盟啦,擁護假天子叛亂啦…… 所以陶謙是個壞人嗎?我們又被演義騙了嗎?
Thumbnail
2024/12/06
三讓徐州的事主,陶謙,字恭祖。單純演義的戲份,衍生出的形象都是一個愛護百姓,對抗屠城惡魔曹操,並且認為只有劉備才能繼承這個事業的好人。 事實上,陶謙做了很多對於「官方」來說都是不好的事,比方說自立聯盟啦,擁護假天子叛亂啦…… 所以陶謙是個壞人嗎?我們又被演義騙了嗎?
Thumbnail
2023/06/24
易稱「遯之時義大矣哉」。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說的是隱士。 《後漢書》稱逸民。 法正的阿公,就被記錄在《逸民列傳》當中。 嗯?法正應該不是陌生人吧? 是說法正這個人,算是少數演義時代名氣較低,但歷史還原之後相當不可小覷的人物。 《三國志》被明文寫為「謀主」的人,不算很多。
Thumbnail
2023/06/24
易稱「遯之時義大矣哉」。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說的是隱士。 《後漢書》稱逸民。 法正的阿公,就被記錄在《逸民列傳》當中。 嗯?法正應該不是陌生人吧? 是說法正這個人,算是少數演義時代名氣較低,但歷史還原之後相當不可小覷的人物。 《三國志》被明文寫為「謀主」的人,不算很多。
Thumbnail
2023/06/10
劉虞,東海郯人,東海恭王的後人。 東海恭王名彊,是劉秀的「真」長子,由郭聖通所生。原本是皇太子,劉秀廢后改立之後,本來是沒有動太子的。不過劉彊自己辭職,所以劉秀給他「大封」東海王,並食一郡。 東漢諸侯原本的上限是「四縣」,但這個廢太子食了二十九縣。 先曉得一下厲害就好。
Thumbnail
2023/06/10
劉虞,東海郯人,東海恭王的後人。 東海恭王名彊,是劉秀的「真」長子,由郭聖通所生。原本是皇太子,劉秀廢后改立之後,本來是沒有動太子的。不過劉彊自己辭職,所以劉秀給他「大封」東海王,並食一郡。 東漢諸侯原本的上限是「四縣」,但這個廢太子食了二十九縣。 先曉得一下厲害就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郭德綱說《三國》,通常先講一堆閒話,聊聊掌故,才進入《三國》情節⋯⋯
Thumbnail
郭德綱說《三國》,通常先講一堆閒話,聊聊掌故,才進入《三國》情節⋯⋯
Thumbnail
管寧傳最後附錄了兩名高士:張臶加減看,胡孔明可是農場文常客,不要錯過。
Thumbnail
管寧傳最後附錄了兩名高士:張臶加減看,胡孔明可是農場文常客,不要錯過。
Thumbnail
一次簡介南北朝到隋,中南半島的記錄。
Thumbnail
一次簡介南北朝到隋,中南半島的記錄。
Thumbnail
大齊得管仲,桓公為霸首!
Thumbnail
大齊得管仲,桓公為霸首!
Thumbnail
五霸患洪流,頃刻決堤泛千里!
Thumbnail
五霸患洪流,頃刻決堤泛千里!
Thumbnail
武王伐紂辛,東周都鎬京。
Thumbnail
武王伐紂辛,東周都鎬京。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