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力挽狂瀾:飯田一史《城鎮書店是如何倒閉的》2-1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我在「日本古本屋」網站上讀到飯田一史〈近くて遠い、戦後新刊書店の経営史〉的文章,對其解析和探討日本城鎮書店倒閉的原因,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一個客觀的事實是,在智慧型手機尚未大行其道、便捷的網路書店勃興之前,日本的愛書人到住家附近書店看書買書的身影,幾乎是日本社會中常見的生活場景之一。如今,這美好的讀書風景加速消失了,小型書店敵不住時代浪潮,不是縮小規模,就是無奈倒閉,這的確使所有愛書人感到沮喪。然而,如果我們換個想法,跟隨作者回顧這段歷史變遷仍然是有所助益的,至少從書店與書籍文化史的視角來看,不失其意義所在,甚至還能為台灣的書店經營帶來另類的啟發。

 

在此,我簡要概括作者寫作此書的經緯與重點。

 

飯田一史指出,他執筆『町の本屋はいかにしてつぶれてきたか』(《城鎮書店是如何倒閉的》)之初,從「日本の古本屋」網站上,購入(獲得)新風會書店相關資料,在資料運用上頗為受益。但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說,這本書是一部探討戰後新書店的歷史,對於古舊書店著墨甚少,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古舊書店與新書店的歷史發展截然不同;其二、他無法分心而同時處理這兩個領域,即使編纂得再好,這本書對新書而言篇幅過厚,此外,古舊書籍的統計和調查比新書少。這就是說,若要更完整說明這個議題,還得將讀者家中的書籍和向古舊書店的購書全納其中,在這個條件的制約下,他難以寫出完整的面貌。

 

然而,如文中所述,根據閱讀輿論調查和其他數據顯示:日本人(16歲以上)的平均讀書量長期低於2本。假設日本人每月閱讀1.5本書,人口為 1.2 億人,一年的閱讀量則為21.6億本;到2023年,估計書籍銷售量將達到4.6 億本,公共圖書館的藏書量(包括個人與團體借閱)總數將達到8.4億本(取自:出版科學研究所、日本圖書館協會的資料)。我們假定有40%圖書來自新買的書或向圖書館借來,那麼剩餘的8.6億本書的閱讀都不是來自新書店或公共圖書館。(2025年7月31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邱振瑞的沙龍
14會員
400內容數
邱振瑞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30
我時常在想,比起閱讀的歡樂,若非將寫作當成終生所愛願以獻身的對象,它真的是一件苦差事,而且充滿不確定性,各種精神壓力隨時傾瀉而至,所以,莫怪務實主義者多半要採取趨吉避凶的態度。我知道這樣說,似乎不得不補充一個說法:既然投入寫作竟然給作家自己帶來巨大的壓力,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何不就此放棄這個念想轉向
2025/07/30
我時常在想,比起閱讀的歡樂,若非將寫作當成終生所愛願以獻身的對象,它真的是一件苦差事,而且充滿不確定性,各種精神壓力隨時傾瀉而至,所以,莫怪務實主義者多半要採取趨吉避凶的態度。我知道這樣說,似乎不得不補充一個說法:既然投入寫作竟然給作家自己帶來巨大的壓力,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何不就此放棄這個念想轉向
2025/07/29
我延續吉行淳之介《懐かしい人たち》這部懷念先輩作家的隨筆集,其中一篇介紹〈《青い夜道の詩人》〉,亦即他與詩人田中冬二(1894-1980)相識的過程,讀來頗為有趣。吉行淳之介在文章指出,他在1942年發現了田中冬二這位詩人。那年春他就讀舊制靜岡高中,住在距離靜岡市郊外的宿舍,可獲得的資訊很少,沒有文
2025/07/29
我延續吉行淳之介《懐かしい人たち》這部懷念先輩作家的隨筆集,其中一篇介紹〈《青い夜道の詩人》〉,亦即他與詩人田中冬二(1894-1980)相識的過程,讀來頗為有趣。吉行淳之介在文章指出,他在1942年發現了田中冬二這位詩人。那年春他就讀舊制靜岡高中,住在距離靜岡市郊外的宿舍,可獲得的資訊很少,沒有文
2025/07/28
麻雀和灰鴿都來了 一齊站在我窗前 向我吐露一肚子不滿 為何只歌頌春天的美妙 憧憬金秋詩意之蕭索 同情言論管控的寒冬 唯獨遺漏了整個夏季 它同為四季中的成員 發揮季候的旨趣 豈可因幾場狂風暴雨 或者炎熱如火爐 就要抹煞其重要身份 諸君啊 你們應當知曉 夏季有諸多海
2025/07/28
麻雀和灰鴿都來了 一齊站在我窗前 向我吐露一肚子不滿 為何只歌頌春天的美妙 憧憬金秋詩意之蕭索 同情言論管控的寒冬 唯獨遺漏了整個夏季 它同為四季中的成員 發揮季候的旨趣 豈可因幾場狂風暴雨 或者炎熱如火爐 就要抹煞其重要身份 諸君啊 你們應當知曉 夏季有諸多海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現在我坐在小書房的椅子上休息,等下就要離開小書房。 小書房在秀泰二館的二樓,以前來逛過。 小書房,其實是金石堂書店,面積大,書也多,椅子也多,整體環境也很好。 在台中的書店中,小書房很有特色,算是間很值得逛的書店。 今天黃昏,我帶女兒來逛小書房。
Thumbnail
現在我坐在小書房的椅子上休息,等下就要離開小書房。 小書房在秀泰二館的二樓,以前來逛過。 小書房,其實是金石堂書店,面積大,書也多,椅子也多,整體環境也很好。 在台中的書店中,小書房很有特色,算是間很值得逛的書店。 今天黃昏,我帶女兒來逛小書房。
Thumbnail
某天黃昏時,和女兒去TSUTAYA BOOKSTORE(蔦屋書店)。 在市政北二路。 以前經過這家書店,沒進去。 今天第一次進去。 書店在二樓、三樓,有電梯。 二樓一半賣餐飲,一半賣些文具、雜物,價格很貴。 三樓都是書,還不算少。 有座位,讓顧客可以坐著看書。
Thumbnail
某天黃昏時,和女兒去TSUTAYA BOOKSTORE(蔦屋書店)。 在市政北二路。 以前經過這家書店,沒進去。 今天第一次進去。 書店在二樓、三樓,有電梯。 二樓一半賣餐飲,一半賣些文具、雜物,價格很貴。 三樓都是書,還不算少。 有座位,讓顧客可以坐著看書。
Thumbnail
《偵探書屋》是一間結合偵探推理小說和咖啡的書店,在2018年底關閉實體書店後改為全網路經營。店內擁有各國偵探推理小說及相關擺飾,也提供特色命名的咖啡和餐點。雖然實體店已結束營業,仍希望網路模式能持續推廣這種獨特風格的書店。
Thumbnail
《偵探書屋》是一間結合偵探推理小說和咖啡的書店,在2018年底關閉實體書店後改為全網路經營。店內擁有各國偵探推理小說及相關擺飾,也提供特色命名的咖啡和餐點。雖然實體店已結束營業,仍希望網路模式能持續推廣這種獨特風格的書店。
Thumbnail
大家想好好靜下來看書的時候,除了在家,會去咖啡廳、圖書館、還是書店呢?在松山車站附近的TSUTAYA蔦屋書店,提供Share Lounge可以閱讀雜誌與書籍,也可以辦公,同時還有酒精飲品方案,讓人得以在閒暇時閱讀休憩,度過快樂的時光。
Thumbnail
大家想好好靜下來看書的時候,除了在家,會去咖啡廳、圖書館、還是書店呢?在松山車站附近的TSUTAYA蔦屋書店,提供Share Lounge可以閱讀雜誌與書籍,也可以辦公,同時還有酒精飲品方案,讓人得以在閒暇時閱讀休憩,度過快樂的時光。
Thumbnail
昨天晚上剛好經過台大校門正對面巷子裡的小小的『結構群書店』,忍不住進去逛了一下,沒過多久就有種想要把店裡1/4的書都搬回家的衝動,本來拿了一堆,後來覺得實在太重了(我還要去別的地方),就忍住衝動只挑了幾本,之後再慢慢去買吧!
Thumbnail
昨天晚上剛好經過台大校門正對面巷子裡的小小的『結構群書店』,忍不住進去逛了一下,沒過多久就有種想要把店裡1/4的書都搬回家的衝動,本來拿了一堆,後來覺得實在太重了(我還要去別的地方),就忍住衝動只挑了幾本,之後再慢慢去買吧!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Thumbnail
去年春櫻盛放時逛了幾家位於首爾的獨立書店,其中一間更是繪本書店,覺得它們要在這些狹縫裡尋找空間生存並不容易,首爾的獨立書店集中在幾個大本營:由延南洞到望遠洞、西村以及鐘路等等,這次從延南洞至望遠洞,單是地圖標示也有20間之多,挑出三家走訪,也有各自不同定位。。
Thumbnail
去年春櫻盛放時逛了幾家位於首爾的獨立書店,其中一間更是繪本書店,覺得它們要在這些狹縫裡尋找空間生存並不容易,首爾的獨立書店集中在幾個大本營:由延南洞到望遠洞、西村以及鐘路等等,這次從延南洞至望遠洞,單是地圖標示也有20間之多,挑出三家走訪,也有各自不同定位。。
Thumbnail
不再是書店街的書店街:重慶南路 曾經是台北市書店、出版社最密集的重慶南路,隨著近年來出版業的不景氣,讓這些書店、出版社紛紛撤守,就連最會賺錢的金石堂書店,也於2018年吹熄燈號。從此之後,重慶南路正式卸下「書店街」的招牌,在餐廳、商旅、金融業的蠶食鯨吞下,成了台北市又一條沒有什麼特色的普通街道。
Thumbnail
不再是書店街的書店街:重慶南路 曾經是台北市書店、出版社最密集的重慶南路,隨著近年來出版業的不景氣,讓這些書店、出版社紛紛撤守,就連最會賺錢的金石堂書店,也於2018年吹熄燈號。從此之後,重慶南路正式卸下「書店街」的招牌,在餐廳、商旅、金融業的蠶食鯨吞下,成了台北市又一條沒有什麼特色的普通街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