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戰專輯-5 〈Child of the Universe〉- Barclay James Harvest (1974)
2025-08-02
〈Child of the Universe〉是英國搖滾樂團 Barclay James Harvest 在1974年發表的一首歌,收錄於他們當時的專輯《Everyone Is Everybody Else》中。
我是在1970年代末期才買了這張專輯,唱片收錄的這首歌是現場演唱版的,當時只覺得氣勢滂薄,臨場感十足。一句「Child of the Universe」立刻打破我的國家思維,提升到全球角度。1970年代是全球冷戰持續、局部衝突頻發、人權與自由議題日益受到關注的時代,歌曲反映了對世界各地衝突與苦難中受苦者的關注與同情。
歌詞中提到:
「我是南非、越南及北愛爾蘭等地的無辜孩子,雙手沾滿鮮血(殺人或被殺),你每天在電視新聞中都看得到我,我不是生來要被殺害的,我也不想死,(如果你仍無動於衷),你隔壁家的男孩就是下一個我」
表達這些無辜孩子都是「全人類的孩子」,強調人類共有的命運和無辜受到戰爭傷害的痛苦。歌曲中也流露出對和平與互相理解的渴望,以及對生命意義的探問。
〈Child of the Universe〉這首歌傳遞了許多關於人類存在的重要訊息,主要包括:
- 共通的命運
歌詞強調不論身處何地,無論是哪個種族或文化背景的人類,大家都是「全人類的孩子」,擁有共同的價值與命運,凸顯出人類的共通性和相互關係。 - 對苦難的關懷與同理心
歌中提到許多受衝突和戰爭影響地區的孩子,如南非、越南、北愛爾蘭等,反映了對這些被捲入苦難中的無辜者的同情與呼籲,喚起聽眾對全球痛苦狀況的覺察和關心。 - 和平與理解的願望
歌詞流露出對和平的渴望,期待不同文化和國家之間能達成相互理解與和解,避免更多衝突,追求世界和平的理想。 - 生命意義與人性的思考
歌曲帶有對生命存在意義的探問,勉勵大家在面對苦難與挑戰時仍應保持希望、尊重生命、尋求更高的精神價值。
總結來說,〈Child of the Universe〉不僅是一首反映當時(1970年代)世界社會現狀的歌曲,更是一種呼籲全人類超越分歧、共同體悟生命意義與和平價值的訊息。
而時至今日,此歌仍可視為對當代世界衝突、戰爭與人類共通命運的審思,藉由展現不同地區孩子的形象,喚起聽眾的同理心和對全球和平的嚮往。
一、這首歌在說什麼
第一次聽到〈Child of the Universe〉,最先進入心裡的是那一句宣告——「我是全人類的孩子」。它不是神祕學口號,而是一個平凡人的自白:我不想只被某個國籍、陣營、宗教定義;我是人,不是任何標籤。
歌詞不去指名戰場或敵人,只把鏡頭對準普通人的處境:流離、恐懼、對家園與尊嚴的渴望。當主唱一遍遍重申「我屬於更大的Universe」,聽者彷彿被從狹隘的身份抽離,放回到更大的共同體——我們彼此的痛,理應互相可感。這也是它作為「反戰歌」最溫柔但最有力的地方:不罵人、不論戰,只提醒你別忘了我們只共享一個世界。
二、樂團是誰:從搖滾到人文關懷
Barclay James Harvest (BJH)來自英格蘭北部,成軍於 1960 年代末。核心成員(如 John Lees、Les Holroyd 等)把民謠搖滾、古典交響樂質感與溫厚旋律揉在一起,少了前衛搖滾的炫技,多了抒情與人本。
〈Child of the Universe〉收錄在 1974 年的《Everyone Is Everybody Else》——單看專輯名,就能感到那股「我在你之中、你在我之中」的信念。這首歌也逐漸成為 BJH 的代表作之一,常被拿來當演出壓軸,因為它把樂團的美學濃縮成一句話:以人為本的普世價值。
三、1974 年的時代背景:戰後世界的疲憊與尋找
七〇年代的英國與歐洲,夾在幾股暗流之間:
- 越戰尾聲、全球對權力與暴力的質疑升高;
- 北愛衝突與恐襲陰影,讓「家門口的戰爭」成了日常焦慮;
- 石油危機帶來的物價高漲、失業與社會撕裂,讓人們對未來感到陌生。
在這種氛圍裡,〈Child of the Universe〉像一盞明燈:它不提供政治解方,卻把一個倫理基準放在每個爭論前面——先認同彼此的生命。這種把「身份」讓位給「人」的寫法,讓它穿透了地域與立場。
四、為何至今它仍然適用(在今日戰火四起之時)
- 把人從標籤裡救出來:當社群上的立場對吼越來越吵,這首歌提醒我們把「敵我」切換成「同是地球人」;先認同人的價值,再談任何戰術與邏輯。
- 不以仇恨粉碎團結:歌詞並不否定他人,而是對生命共同體的承認。這在分化語言氾濫的今天,尤其稀缺。
- 給普通人的定位:你或許無法左右戰事,但你可以選擇不轉傳羞辱與去人性化的内容,支持人道救援、創傷照護與避難體系——「全人類的孩子」不只是情緒,而是行動方向。
五、結語:把世界還給彼此
〈Child of the Universe〉之所以動聽,不是因為它說了什麼創新,而是因為它把最基本、也最容易被遺忘的事反覆提醒:共享一個更大的「Universe」。當戰火、通膨、關稅噪音把世界推向更對立的立場時,這首歌像一封慢慢展開的信,請你先把鋼盔卸下——你是全人類的孩子,我也是。
在這個前提下,才談得上和平、重建、和彼此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