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戰專輯-4B
再談〈Billy, Don’t Be a Hero〉(1974)
2025-08-01
我在1974年聽到這首歌時,我只是個國中生,對戰爭沒有切身的感受,只覺得吹著短笛的進行曲調好聽,歌詞中女友對愛人說「Billy, don’t be a hero」,似乎只是自保的行為。隨著年齡成長,感悟漸深。在時局紛擾、戰事不斷地今日,許多士兵是身不由己的在打一場別人的戰爭,甚至是一場非正義的掠奪、屠殺。在政客貪婪、獨裁者專制的命令之下,戰場上的士兵也無奈只求自保了。一、這首歌在講什麼
- 一開場,是小鎮的樂隊遊行與歡呼,士兵列隊、旗幟飛揚——一切都很光鮮。
- 旁白切到女生的心聲:她對戀人說「Billy, don’t be a hero」,求他低頭別逞英雄、活著回來,戰後結婚。這不是政治宣講,是極其私人、柔軟卻堅決的懇求。
- 戰場傳回消息:Billy「當了英雄」,卻再也回不來。她收到一封用「英雄」包裝的訃聞,把信丟棄了。這個動作像一記悶雷:公眾稱頌榮耀,個人世界只剩失去與空洞。
- 於是,整首歌其實在對照兩種聲音:外界的掌聲與家裡的沉默。它不是否定勇氣,而是提醒我們——活下來、相守一生,往往比衝鋒更難、更需要勇氣。
二、1974 年的時代背景
- 歌曲由英國團 Paper Lace 首唱(同年美國團體翻唱登上排行榜),發行時間是 1974 年:
- 越戰尾聲、反戰情緒與「戰爭疲勞」在西方社會蔓延;
- 電視新聞讓戰場影像走進客廳,「英雄」的宣傳與喪親的哀痛開始強烈拉扯;
- 英美年輕世代普遍對「被送走的青春」有切身感。
- 歌詞刻意不說地名、不說哪場戰爭,只用「鼓號隊、出征、電報」等跨時代意象,讓英美聽眾都能把自己的現實代入(對美國聽者,多半自然聯想到越戰)。
- 就在這樣的氛圍裡,歌曲把宏大的戰爭話語縮小成一對戀人的約定:別逞英雄,回來。我們會發現:有時反戰不需要口號,只需要替心愛的人請命。
三、今天重聽,為何仍刺耳、仍溫柔
- 戰爭仍未退場:螢幕與社群充斥戰地片段,英雄故事被包裝得更響亮。歌裡的撕信一幕提醒我們:不要讓語言遮住了傷口;漂亮的辭令,包裝的是誰家的空位?
- 把人從數字裡解救出來:歌曲讓「Billy」有名字、有未來、有婚禮的想像——他不是戰亡統計數字。當我們討論戰事與安全,是否還能先叫出人的名字,再談策略?[參見「
搶救雷恩大兵
」一片] - 質疑被浪漫化的「犧牲」:它並不否定犧牲的價值,而是反問——有沒有不犧牲的方案?能否把資源投向和平、談判、撤離、醫療、人道走廊與退伍創傷照護,而不是把逝者統稱為「值得驕傲的英雄」就結案。
- 給還在軍伍裡的人:如果你或你身邊的人正在承擔軍務,這首歌也不是在指責;它像那位女孩一樣說:請把你自己帶回來。這是對生命、對家人的負責,也是對未來的承諾。
一句話收尾
〈Billy, Don’t Be a Hero〉不是要你「反對誰」,而是要你「記得誰」——那個本該回家的人。當戰爭的聲音越來越大聲,這首歌提醒我們把音量轉小一些,好聽見失去與相守的分量,然後把「榮耀」讓位給「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