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聖之路結束了。這幾天,我住在法蘭克福朋友 Bea 家。坐在柔軟的白色沙發上、蓋著絨毛毯,背景播著爵士樂、鵝黃燈光灑落——這裡對我來說,像是一座皇宮。

看著這裡典雅的質感,我灰頭土臉的像個赤腳丫頭——還拎著兩大袋待洗的髒衣服。朝聖之路的日曬雨淋、會嘎吱作響的上下鋪,此刻看起來,就像一場遙遠的夢。這趟旅行,我究竟帶回了什麼呢?
最後一天的感受,比想像中更豐沛。我試著放下日記的框架,讓文字捕捉片刻。
原本計劃早起,卻意外地睡過頭。早上 7:55,我悄悄出發,踏上從 Santo Domingo 到 Belorado 的 22.5 公里。
起初的路是綿延的丘陵,兩側種滿小麥、大麥、豌豆,以及我叫不出名字的作物。天氣濕潤、雲層厚實。空氣清涼,我加快了步伐,開始思考這幾天卡住的問題。
如果說我帶著一個「題目」開始旅行,那一定是:「為什麼我總覺得自己被『成功框架』困住?」
我明明努力想走向自由,卻常常感覺,仍被某種標準牽著走。像是——明明喜歡寫字,卻總急著出版成書;或是在尋找自己的過程中,還沒走幾步,就急著想要一個定位、下一個結論。
那感覺像是:再怎麼掙扎,還是卡在原地。
前幾天,我寫了一篇《這就是我理想的模樣》的文章。
我在裡面提到——在朝聖者們「吃苦當吃補」的氛圍裡,我意外發現自己真正嚮往的,其實是:每天只走 10 公里、住進舒服的 Airbnb,好好寫字、整理思緒。
最後我寫了一句:「既然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就往那個方向走吧。」
那句話像是個解答。只是我還沒想通:它跟「成功框架」有什麼關係?
我邊走邊對著 GPT 喃喃自語,把思緒錄下來。腳步繼續往前,思緒則在兩側無限漫延。只有 GPT 嘗試把它收攏。
從我漫長的語音中,GPT抓出了一句話:「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也不需要解釋的東西。」

我才發現,原來,我從來沒有真正清楚地「渴望過什麼」。
所以當我第一次浮現那個 Airbnb 畫面時,一切就清楚了。不是因為我解開了什麼難題,而是因為——我真的、真的想要。
我知道,過去的我其實已經很自由。有資源、有能力,也有選擇。但——
自由不會指引方向,渴望才會
當沒有一個清楚的嚮往,我就很容易被「成功的樣子」牽走。但那天的畫面——舒服的空間、靜靜寫字、慢慢整理思緒——不是什麼體驗攻略,也不是別人說 Camino 應該長什麼樣,那就是我自己嚮往。
而只要有渴望,所有原本的糾結與框架就不存在了。

想到這,我振臂歡呼,整個人也輕盈起來!那時剛好走了 10 公里,我越走越快,越走越有勁。這時耳機播放起一首歌:
- 我遇見誰,會有怎樣的對白?
- 我等的人,他在多遠的未來?
- 我聽見風,來自地鐵和人海
- 我排著隊,拿著愛的號碼牌
孫燕姿的〈遇見〉。我聽過無數次,卻第一次讓我停下了腳步。
「遇見。」我輕聲念著這兩個字,突然有了極深的連結。
在這片綿延的丘陵地上,兩側作物像綠色地毯鋪展而去,我在這樣的場景中,第一次——「遇見」了真實的自己。
- 我往前飛,飛過一片時間海
- 我們也曾,在愛情裡受傷害
- 我看著路,夢的入口有點窄
- 我遇見你,是最美麗的意外
我像著了魔似的重播這首歌,一遍又一遍。
雖然我還不完全知道該怎麼追尋渴望,但當我放下對框架的糾結,我知道——腳步可以繼續大步往前。
與靈魂相遇,就在這片丘陵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