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我們常聽到「青年參政」、「世代對話」等議題討論,但你知道嗎?在千島之國印尼,也有一群年輕人正在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試圖改變他們與城市的關係。

2025 年 8 月梭羅市城市青年論壇
當參與流於形式,年輕人在哪裡?
「其實年輕人真的很想參與,可是……然後呢?」 這個問題,道出了許多印尼青年對城市參與的共同感受,也出自印尼關注城市發展與民眾參與的 NGO 組織 Kota Kita 共同創辦人 Ahmad Rifai 在梭羅市青年城市論壇上的對談。
在印尼,過去有一套被稱為 Musrenbang(地方發展規劃協商會議)的制度,類似台灣社區營造概念,讓社區居民和各方利害關係人參與地方發展優先事項討論。這個制度初衷良善,希望透過「由下而上」的方式,讓開發案真正符合社區需求。然而現實是,年輕人的代表往往來自固定的「Karang Taruna」(社區青年組織),或被年長者、有權威的人主導,最後流於「被代表」或「形式化參與」,結果便是:這座城市其實不是由年輕人共同塑造的。
誰才是城市真正的主人?在邊緣空間創造「另類參與」
「說到底,這些年輕人不就是未來這座城市的主人嗎?現在正在建設城市的那些人,未來不一定還會生活在這裡。反倒是我們這些年輕人,才會在未來幾十年裡持續生活在這座城市。」這個觀點呼應台灣近年的世代議題討論。當政策制定者多為中高齡族群,但政策影響卻要由年輕世代承擔時,如何確保年輕人的聲音被真正聽見?
面對正式參與管道的限制,Ahmad Rifai 觀察到,印尼年輕人發展出一種「另類參與」模式。他發現,年輕人其實很積極參與城市事務,只是不走傳統路線:他們選擇在官方體制之外,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意見和推動改變,帶有一種「不按牌理出牌」的叛逆色彩。
這種參與形成一個有趣特色:政府專注於正式的政策制定和重大建設;年輕人則在街頭巷尾、網路社群、藝文空間等非正式場域發聲。年輕人透過藝術活動、文化創作、社群媒體等方式表達對城市的想法和批評。這些活動雖然沒有被城市體系正式承認,但它們「真實地存在、活著」。這讓人聯想到台灣的情況:從各種網路輿論到社會運動,從街頭藝術到獨立音樂季現場,台灣年輕人也常常在「非正式」的空間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參與方式。
從日常聚會到數位發聲,展現梭羅市的社群力量
另一位講者 Bona 活躍於梭羅的單口喜劇社群,他表示梭羅是印尼最「社群密集」的城市之一,幾乎任何類型的社群都存在,甚至曾有個活躍的「Soto 社群」—一群人每個星期三一起吃 soto(印尼傳統湯品)!此外,從實體聚會到數位空間,梭羅也發展出創新的「數位社群」。像「Info Cegatan Solo」就活躍於 Facebook,成為社區資訊流通的重要橋樑,透過網路即時傳播在地消息。
Bona 觀察到,這些社群不只是興趣聚會,更是「共享價值、交換資訊、培養關係的空間」。他說:「有些看起來不像正式參與,但其實也是公共意識的展現。不一定要上街抗議,社群本身就能形成一種壓力,把意見傳達給決策者。」不過,他也點出數位參與的關鍵挑戰:平台建立容易,但如何讓年輕人願意持續使用才是難題。「內容要貼近他們的生活,形式要夠吸引人,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聲音真的被聽見。」
研究的下一步:與青年共創的城市治理互動管道
為了更深入了解青年線上參與市政的實況,Kota Kita 與倫敦大學學院(UCL)等機構在梭羅市與峇里島展開大規模調查,發出超過 2,500 份問卷,並舉辦焦點座談。研究發現,青年最關注的議題包括:教育、健康(特別是心理健康)、就業與經濟機會、環境問題,以及文化參與。有趣的是,高達 98% 的印尼青年受訪者皆擁有智慧型手機,他們偏好簡單、直覺、能快速互動的數位平台。許多青年早已透過社群平台發聲,或參與志工、捐款行動,只是這些形式未必被政策體系視為「正式參與」。
過程中,團隊採用了「公民科學家」(citizen scientist)的參與方式,讓年輕人不只是被研究的對象,也成為研究的參與者。這種「行動研究」不只是為了寫報告,而是希望產生實際的改變。這場計劃將持續到 2027 年,下一步是「共同設計(co-design)」階段,計畫設計一個持續可行的數位平台,目標是讓年輕人可以長期、有效、愉快地參與,並影響城市政策。這個平台的設計,也將由年輕人與研究團隊、其他城市夥伴一起完成。
台灣青年如何用網路與行動參與城市?
台灣近年在數位民主領域已有不少創新實驗,也可與印尼彼此對話、共學:
g0v 零時政府社群是台灣最活躍的開源公民科技社群之一,自 2012 年起定期舉辦黑客松,年輕程式設計師與跨領域青年共同開發公民參與資訊平台與工具。截至 2025 年 8 月, Slack 平台上有超過 14,900 名參與者、 1,111 個頻道,累積 1,104 個大松提案、 496 個 github 專案,成果包含「大選投票指南」、「政府預算視覺化工具」、「即時空氣品質指標」等,讓青年透過自己的力量創造社會價值,提供了數位參與共創的可行模式。
臺灣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由一群關注兒童遊戲權利的人們所共同組成,起初在 Facebook 上發起針對公園內便宜行事的罐頭遊具的抗議,動員家長與青年推動公園改建。從社群發聲走入政策設計,運用社群媒體號召群眾參與、串聯志工與城市治理決策,特公盟後來成功推動及參與設計全台近 500 座公園的特色改造,並導入兒童參與與街道遊戲理念。2025 年適逢組織創立十週年,他們在總統府前的街道上舉辦「盡情遊戲日」,持續為孩子的遊戲權益發聲。

特公盟官網上可搜索到全台各式特色公園
臺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主辦的「臺北市都市再生行動育成實驗」( be a DOER 行動育成計畫),鼓勵民眾、在地青年從「零」開始實地發展都市議題行動方案,以實踐帶動都市再生與社區活化。協助參與者透過自己的專長與創意,在社群媒體、Instagram、Facebook 等網路平台呈現構想過程,也將成果回饋社區,從而帶動更多居民關注與參與。計畫於 2025 年邁入第 5 年,累計培力 63 組團隊、展開逾百場的社區行動。
如何讓年輕世代的聲音不只被聽見,更能形塑城市的未來?如何在既有體制中創造真正的參與空間?透過開源協作、社群動員和政府合作,數位工具可以真正影響政策制定。持續關注主流管道外的聲音,這些模式或許能幫助印尼將「邊緣參與」轉化為更具影響力的行動。而長久需面對的課題是如何在制度化效率與參與活力間找到平衡,如何讓「共同設計」不只是口號,而是真正讓年輕人從頭參與平台和政策的設計過程。畢竟,城市的未來屬於年輕人,而年輕人的創意與行動力,正是推動改變的最大動能。
本文根據 2025 年 8 月 2 日印尼梭羅市青年城市論壇的分享內容整理而成。
此次印尼交流感謝臺灣教育部「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補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