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自由財經的報導,其實是一個關於「財務自由迷思」與「提早退休風險」的深刻案例。以下是這個故事的重點整理與深度反思:
📌 重點整理:
🎯 主角背景
- 日本 56 歲男性田中(化名),擁有:
- 現金與存款:約 403 萬台幣
- 股票與基金:約 1007 萬台幣
- 不動產(20 年老公寓):約 604 萬台幣
- 合計總資產:超過 2000 萬台幣
🛫 退休起點
- 達到「1 億日圓」退休目標後即離職,準備當包租公+靠股息過生活。
- 初估每年被動收入:超過 400 萬日圓(約 81 萬台幣)
- 妻子曾質疑此規劃是否穩妥。
🧨 退休翻車三大主因
- 不動產失利:
- 老公寓競爭力下降,半年內 8 戶退租 4 戶。
- 修繕費用頻繁(熱水器壞、天花板漏水)。
- 房東難當,租金腰斬。
- 股市走跌:
- 配息減少,帳面虧損。
- 原預估被動收入直接砍半,剩不到 200 萬日圓。
- 現金流斷裂:
- 開始動用本金,變賣資產,資產加速縮水。
- 最終不得不向昔日部屬求助,希望以「打工」身份重返職場。
🧠 深度反思:三個教訓
1️⃣ 財務自由不是「數字達標」就能開始
- 資產結構比總額更關鍵。
- 固定支出與收入波動需更精準預估。
- 「現金流」遠比「帳上資產」來得重要。
2️⃣ 投資不等於保證穩定收入
- 股票與不動產的報酬率皆會浮動。
- 「租金空窗期」、「修繕支出」、「市場反轉」都是無法控制的風險。
- 退休規劃不能假設「一切如預期」。
3️⃣ 提早退休也需「退而不休」的思維
- 保持工作能力與人脈連結極其重要。
- 若非終身現金流無虞,退休後仍應保留副業或再就業的彈性。
- 感性與自信若超越理性判斷,往往就是災難的開端。
✅ 實用建議:準備財務自由前請自問
- 資產結構是否能抗波動?
- 現金流能否支應突發狀況至少 2~3 年?
- 退場機制是否存在(如再就業、彈性副業)?
- 另一半是否與你有相同的財務觀?
- 是否已做好心理與社會角色的轉換準備?
出自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