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史無前例最大的罷免案,終於在執政黨全面挫敗的結局下落下帷幕,有一種塵埃落定鬆了一口氣的感覺,但更多的是應該要用哀矜勿喜的角度來思考這一場罷免案到底讓台灣社會甚至整個國家得到了什麼教訓,尤其在這段時間因為罷免案產生的耳語造謠甚至恐嚇的政治語言,更是應該讓我們反思的地方,政治制度本身應該是用一個相對公平合理理性的方式來推動,而這場罷免案推動的動力就剩下仇恨及私心,讓本來合理設計的民主制度變成鬥爭工具,這樣違背制度初衷的情況真的要嚴肅看待。
事情往往要從根本性來看,當一場罷免案是用仇恨及謊言,然後把奪權行為穿上民主的外衣,本身就是極為黑色幽默的事情,罷免在制度設計上是問題不大的,制度本身是讓表現明顯不符合民意期待的政客有所警惕,對於所託非人的情況有救濟手段,但這一次的罷免案卻遠遠的背離制度設計的初衷,變成用罷免制度偷渡奪權行動,加以這段期間充斥謊言與恐嚇的歪風,讓人不禁懷疑罷免這個制度到底還能維護民主嗎?
對於這場已經塵埃落定的罷免案,不論何種立場都該放下心中的成見,用哀矜勿喜的態度來反思這一場撕裂社會製造對立的罷免案,在多元的民主社會,人有自己的好惡無可厚非,政治主張的分歧是常態,正常的態度應該正向的討論甚至辯論,在制度上謀求一個求同存異的公約數,但這次的罷免案卻顛覆了民主政治應該有的普世價值相互尊重,本身選舉制度的內核就是「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用正常的邏輯及動機去運行選舉,罷免,創制,複決這四權,本身是沒有問題,但制度背後繞不開人,當人們把制度濫用甚至背離初衷後,就會變成相當可怕的政治災難,這次的罷免案就是典型的制度濫用的結果,也背離罷免權的設計是讓民選公職有所警惕的初衷,當一個制度沾上仇恨甚至包裹著奪權的禍心,就會扭曲整個制度的本意,如果我們要記取教訓避免歷史重演,除了用哀矜勿喜的態度有所反思外,對於政治的議題應該理性思考是非在立場之前,避免狂熱式的盲從,這場罷免無論結果如何對台灣社會的傷害已經造成,記取教訓理性思考才是日後遏制鬧劇的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