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台灣發布首次海嘯警報🌊,新聞中出現了一個熟悉的地名——北海道根室📍。
那是我在 2013 年曾到訪過的城市,不同於觀光勝地的喧囂,根室靜謐卻深具政治張力。街道上的招牌不只使用日文,還大量搭配俄羅斯文,昭示著日本人對「北方四島」的深層情緒——長久以來,日本一直堅定要求俄羅斯返還這些島嶼📦。

日本對於北方四島的返還體現在生活各方面
如今時過境遷🕰️,當俄羅斯深陷與烏克蘭戰爭泥沼之際,當國力不如前的當下,北方四島的歸還問題,好像不若過去的鐵板一塊,國際間的競合狀況,隨時可能會變。
地圖沒變🗺️,但實際情境早已不同。
一名基隆男子因不滿社區管委會的公告,當場將其撕毀,雙方因此對簿公堂⚖️。這不是單純的一紙公告,而是一場積怨已久的情緒爆發💥,最終連和解都無法進行🤷。
我們以為堅持、抗爭,力拼到底,是一種有力的姿態💪。
無論是國家之間、個人之間,還是感情之中💔,我們都曾在某些執念裡死守不放——但最後受傷最深的,往往是自己🤕。
🎤 我想到陳奕迅演唱會清唱的一首歌〈想哭〉🎶,其中一句歌詞說得極好:
「若無其事,原來是最狠的報復。」
人們常以為,只有反擊、回嘴、提告、吵到底🗯️,才算不吃虧。 但事實上,當你不再費力證明什麼,不再用痛苦換來存在感,那種看似沉默、實則強大的力量🧘♀️,才是對對方最沉重的反擊🎯。
🧘♂️所以,與其在內心重播爭吵場景🔁、編排反駁台詞🗣️,不如靜靜把生活過好🍃。
因為真正的勝利🏆,不是讓對方輸,而是你能放過自己💗,放下心中最深的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