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𝟾𝟺제곱미터(𝘞𝘢𝘭𝘭 𝘵𝘰 𝘞𝘢𝘭𝘭)| 𝟤𝟢𝟤𝟧
-
這部絕大多數場景都發生在公寓裡的都市驚悚片,導演運用了經典的密室結構敘事與噪音場景的蒙太奇設計,是本片最吸引我的兩大手法。
-
假如你看過《末日列車》,會發現這兩部片要說的其實很類似。兩者皆利用封閉的空間作為隱喻,反映出當一個人進入群體,在社會中遭遇到的各種宰制及遷就;車廂與樓層同樣象徵不同權力的位階落差,只是在視覺上呈現的是垂直與水平兩種感受。
-
而在長達一分鐘精彩的蒙太奇設計,導演同時將多個不同噪音的製造情境剪輯在一起,再再強化主角的焦慮與癲狂成份,更給了「噪音」這個作為題材的主軸一個位置,帶領觀眾捲入他們密不可分卻又相互折騰的魔域。


《牆外之音》的原文片名84제곱미터,指的是84平方米(84 m²),在韓國社會中擁有特殊的含義。84 m²大約是25坪,是韓國最受歡迎的房型,除了法規與稅金的原因(韓國法規規定,擁有85 m²以上的住宅需繳納更高級距的稅金),更深層的原因是,它與社會認同、經濟地位與個人生活品質息息相關。因此,在韓國擁有一套84 m²的房子,無疑是一張進入中產階級的入場券。
-
作為市井小民的盧宇聲,是社會中多數人的縮影,而他選擇賭上身家傾盡所有、一絲不掛的 ALL IN,只為了能在首爾擁有一套房。公司裡的組長戲稱他:從窮人變成「窮到只剩下房」,也算是某種另類的「晉升」吧?


背負巨額房貸,他不僅失去了生活品質,原本即將邁入禮堂的婚姻也告吹,每天靠著手機屏幕上的"I Can"來支撐自己,並寄望那如海市蜃樓般的希望——因著即將開通的GTX車站線,能跟著一飛沖天的房價。回頭看,當初他對組長聲稱自己不是投資客,而是打算自住的說法,顯得極為諷刺。
-
家裡的露營燈和風扇,白天藏在公司的桌腳下充電,下了班再偷偷摸走茶水間的零食和補給品。回到家,燈不敢開、冷氣像樣品屋裡的裝飾品,他過得人不像人,為了華麗的外殼苟且偷生,妥妥的與自己異化了。而在這個華麗的外殼之下卻藏污納垢,那些被壓迫的、被覆蓋在檯面下的真相都正在暗潮湧動——資本暴利、政商勾結,以及可謂韓國社會的國民公害:「層間噪音」。


前半段的寫實主義,隨著噪音問題的出現,迅速轉化為帶有超現實元素的驚悚片。不明來源的噪音,引發了人與人之間、樓上樓下的猜忌與懷疑,甚至以暴制暴,更不惜互相殘殺。這一切彷彿讓人看見,在不公的社會制度下,人民之間的"弱弱相殘",而位高權重者依舊扮演著一面刀刃、一面給糖吃的角色。電影不僅巧妙地融合進與韓國社會高度相關的時事,更對整個結構困境有著強烈的批判力道。公寓裡的人們,雖然因著各種原因聚集於此,但其根本源頭無一例外指向了無窮的慾望。
-
債台高築的宇聲,在受夠了需要隱忍度日的生活後,硬生將希望再度寄託於虛幻飄渺的加密貨幣上;加密貨幣,相較於不動產更是一步險棋,顯示出他慾望的無以復加,也將他推向了無所遁形的風口浪尖。


電影的結尾,宇聲走向了絕望,不惜將一切化為灰燼,永遠靜謐無聲。最後他回到了自己的公寓,這時的光線穿越窗簾透了進來,柵欄般的倒影,這次我們終於看清楚了:這是一個監獄,而非能作為一個人避風港的家。
-
樓上樓下的人都不在了,噪音卻如往常的刺耳,才是現實的真相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