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則新聞,有議員反對台北第二殯儀館的新建工程將增建12座焚化爐,認為沒有必要增設。
去年六月位在榮星花園旁的第一殯儀館停止使用並且拆除後,台北市就只剩下辛亥路山邊的第二殯儀館,之所以足夠使用,是因為多年前即開始規畫的新建工程。
很多年前曾經應邀到第二殯儀館演講,跟禮儀師及法師講環保自然葬。講完後,科長就曾經跟我介紹即將開始進行的改建工程的規劃,當時他就語重心長的說,依據人口變化推估,殯儀館一定要立刻改建,否則會來不及。的確,台灣已經連續五年「生不如死」,也就是在台灣出生的新生兒人數比死亡人數還少,而且這個趨勢會一直進行幾十年。
2024年台北市死亡人數大約一萬六千人,但是到2057年最高峰預估會有三萬六千人,去年台北市每天平均火化的遺體大約四十多具,但是預估四年後每天火化人數就會超過一百具,而且還會有跨縣市到台北來火化的遺體。
其實人口變化是可以預估的,少子化與高齡化,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成趨勢,而且是一條幾乎無法反轉的不歸路,而人口結構的改變會牽動到社會所有領域,影響到每個人,所以大家都要預先做準備。因此當年我聽到公務人員的未雨綢繆,心裡還蠻開心的,覺得稅沒有白繳。
這十多年,不管演講或寫文章,我總是一再提醒,一定要為「已經發生的未來」提早規劃因應之道。所謂「已經發生的未來」是指不用猜測,如果沒有其他重大意外(如發生世界大戰或彗星撞地球……等等),未來已經在真實世界萌芽。
比如說,如果今年出生的新生兒比去年少五萬,那麼我們就會知道六年後,小學會少掉五萬人,減少二千多個班級,十二年後中學也會少掉這麼多學生,十八年後就會輪到大學招不滿學生。
除非開放大量移民,不然少子化是回不去的趨勢,因為適婚人數一年比一年少,就算努力維持生育率,新生兒也會愈來愈少,何況現在年輕人根本不想或者不敢生孩子,台灣的生育率也就屢屢創新低。
新生兒減少,年輕人口也就連帶減少,但同時壽命又不斷延長,社會上高齡長者的人數愈來愈多,這雖然是全世界先進國家的趨勢,但是在台灣特別嚴重。
我出生的民國五十年代,台灣15歲以下的兒童人數是65歲以上長者人數的18倍,但是到民國106年老人的人數開始超過兒童,而且每年每年這個差距會越來越大,直到二、三十年後,這個數字才會再慢慢反轉。
如今時代的變化已經很難預測,一方面是科技及通訊的進展無遠弗屆,整個世界變化的速度愈來愈快,若再加上智慧即將超越人類的AI,未來世界會變成什麼樣真的是沒有人知道。戰後嬰兒潮世代,從一個相對素樸非電子的世界活到一個虛擬不可測的世界,想想也是不虛此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