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學到幾個新名詞,以及名詞背後呈現的社會變化。一個是出現在亞洲華人社群的老鼠人,另一個是在短影音平台上快速增加的「Z世代的凝視」標籤。
老鼠人有點像二、三十年前日本就開始流行的用語「繭居族」,以及前些年中國年輕人自嘲的躺平族,只是之前的躺平族只強調不積極做事,而「老鼠人」則更進一步,整天躲在不見天日的房間裡,不再出門工作,彷如老鼠般。
我覺得當初日本繭居族的出現與盛行,應該是伴隨著網路的發展,一個人就算足不出戶,肉體拒絕參與社交,但是精神上還是可以從網路與社會保持聯結。如今躲在房間的老鼠人有了更豐富的串流平台可以打發時間,日子過得可開心了,我相信不久的未來,VR、AR身歷其境的電玩遊戲構成令人成癮的世界,從充滿挫折的真實社會躲入虛擬空間的人數應該會愈來愈多。另外「Z世代的凝視」指的是一九九七年至二0一二年(有的說一九九五年至二0一四年)出生的年輕人,這群人也被稱為「網路原生代」或Z世代,這個世代的人會用呆視或眼神茫然的方式回應人。
學者認為,這個世代的人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生活在網路上,欠缺在真實世界與人互動的經驗,久而久之也就懶得跟人互動,對人的反應遲鈍而心不在焉,面對別人的提問或溝通,Z世代不知該如何處理時,就會長時間沉默,並以空洞的眼神看著對方,他們自己對此或許沒有知覺,但卻會令非Z世代的人覺得尷尬或搞不清楚究竟是怎麼了?!
新一代的年輕人從「不習慣」與「不願意」與人互動之後,當然就會導致「不擅長」與人互動,然後進而「逃避」與人互動。
所以有人說,Z世代的不接觸,不交流,不對話的三無行為模式,已經對職場文化形成新的挑戰。或許這也可以解釋許多年輕世代對職場表現、長官要求,同事評價,都覺得無所謂,也不再追求升遷跟獎賞,不加班只做份內的事這種價值觀的來源。
無線上網以及串流平台出現在人類社會才十多年,已經改變了整代人的行為與觀念,當AI與更棒的影音體驗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後,未來會出現什麼樣的新人類?
手機與社群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
最近看到最感慨(也最令人震驚)的新聞,大概是前些年一直被視為教育典範的紐西蘭,居然有超過三分之一15歲的青少年幾乎無法讀寫,這個研究調查逼得新上任的總理宣布,禁止全國中小學使用手機,好讓老師能夠好好教學,學生也才能集中注意力來學習。
像這樣禁止在中小學的校內使用手機的國家愈來愈多,如英國與法國。去年(2023年)美國國家衛生局局長在一份正式建議的報告中指出:「有足夠的證據顯示,社群媒體對兒童和青少年用戶的心理健康和福祉造成深遠的傷害。」
其實這幾年來已經有非常多的研究報告有類似的結論,因為青春期正是大腦快速成長與重塑的時期,也是建立自我認同的關鍵時期。去年三月,美國比較保守的猶他州已制定法律,規定所有社群媒體必須得到十八歲以下帳戶申請人的父母(或監護人)的明確同意才能成為用戶,而且父母或監護人可以存取孩子帳戶裡所有社群媒體的內容。
近年美國青少年因憂鬱和自殘而住院的人數急遽增加,據研究也是與過度及過早使用社群媒體直接相關。甚至連臉書(Meta)自己的研究也承認,社群媒體助長了同儕的比較,使得三分之一以上的少女對自己的身體形象自卑,產生焦慮與憂鬱。
其實不要說手機對青少年的影響,連大人也無法抵擋社群媒體用強大的演算法劫持了我們大腦的注意力,美其名是增進用戶的體驗滿意度,實則是希望增加我們對各個平台的黏著度與使用時間,講白話就是想盡辦法讓我們上癮。
圖書銷售量一年一年的降低,我認為主要原因是現在大家根本就沒有時間看書,因為時間都耗用在社群媒體以及追不完的戲劇、影片與搞笑的短影音。
原本有閱讀及買書習慣的讀者,發現自己買來的書根本沒有打開閱讀,一次二次三次下來,我們就不再去買書,以免增加罪惡感。
智慧型手機出現才十多年已顛覆了所有人類的生活模式,如今再加上AI的推波助瀾,真的很難想像再過十多年,那時的世界與人類會變成什麼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