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一. 美國推動多項激進政策,美國市場輕微反應
8 月 7 日,美國總統川普行政命令內容多元,包括協助 FBI 尋找逃離德州的民主黨議員、取消 70 億美元太陽能補助、推動新一輪高額關稅措施並預期帶來約 3000 億美元收入;此外,他呼籲排除非法移民登記入戶選舉並要求大學撤銷種族考量;軍方政策同樣趨向保守,如拒絕跨性別軍人的提前退休。多項法案與行政命令壓力雖大,但市場僅出現輕微反應,美股震盪有限。
投資筆記
2025 年 8 月 7 日,川普政府在一天之內,丟出了幾顆不同重量級的政策炸彈:
- 下令 FBI 尋找離開德州議會的民主黨議員
- 宣布取消高達 70 億美元的太陽能補助
- 拋出涵蓋 3000 億美元收入預期的新一輪關稅計畫
- 要求移民不得登記選舉、要求大學取消種族因素考量、限制跨性別軍人
政策密集落地,市場冷靜,是因為這些動作不是「新聞」,而是「已知風險實現」。資本市場有個特性:它不怕壞消息,它怕的是不確定的壞消息。而川普的政策邏輯,早從 2016 起就有脈絡——國內製造、排外保守、政府主導基建、對 ESG 政策不耐、信仰貿易談判即戰力。
這些政策沒有新意,但這一次的節奏不同:它們密集、同日、不帶討論空間地實施。這樣的政策行為會引發兩種結果:
- 中短期資金防守性移動:流出高估值的 ESG 相關股,短期進入可見現金流與美國本土營運佔比較高的企業(如能源、半導體、資料中心 REITs)。
- 長期佈局創新產業再平衡:平台型創新公司如果能適應新政府基調(本地供應鏈、自建 AI 工具、與公共系統對接能力),反而會迎來估值上調。
別只看政策本身,要看「政策後面的系統邏輯」
我們不用花時間預測某條法案能否通過,但要問:「如果這個政策方向被市場當真了,哪個產業會被推到浪頭上?」
這一波政策背後,有三個明顯的主軸:
- 供應鏈重構 → 誰能生產、誰能控制庫存周轉
- 能源市場退補 → 誰不靠補助活著,誰就活得下來
- 文化機構去進步化 → 誰能提供價值中立的工具平台,就更容易獲政府採納
這些指標讓她重新聚焦幾類公司:
- NVIDIA:因其 AI 平台多數可自建、本地部署,並提供包括政府、大學、軍事應用端
- Tesla:在能源儲存與自駕領域早已跨足非典型市場應用,且從未嚴重依賴補助
- Palantir:作為少數獲美國國防部、CIA 與市政府大量採用的資料平台公司,反而因文化中立而獲得青睞。
這不是「資金躲避風險」,而是「資本正在擁抱新風險的報酬模型」。過去四年,市場對 ESG、綠能、文化多元、全球供應鏈充滿信仰,但政治現實往往比市場更早轉向。現在,市場其實正在找一個新邏輯:誰不再依賴全球協調,還能產生 Alpha?我們的選股方式可以不是看「誰成長快」,而是「誰能在改變裡穩定地成長」。
未來兩週,是觀察風向轉換是否成趨勢的關鍵期
若市場對這些政策僅作為「一日新聞」,那麼科技成長股會迅速反彈;但如果資金流開始穩定湧向那些能內建政策相容性的創新公司,那這將是新一輪資產重定價的起點。
我們可以怎麼做? 又可以分批加碼那些:
- 財報能證明毛利率自主、不依靠補助或稅收抵減的創新公司, 同時檢視我的投資組合中,有沒有太多靠補助活著的公司?
- 擁有 API 開放性且易與政府架構整合的 SaaS 平台有那些?
- 能同時服務民間與軍用/公部門的數位基建提供商有那些?
- 我的部位是否偏重需要全球市場協調才能獲利的企業?
- 我的資產中,有多少是政策轉向下的「非預期受益者」?
新聞二. 普丁定於 8 月訪印,俄印接軌強化地緣結盟
8 月 7 日印度國安顧問阿吉特・多瓦爾透露,俄羅斯總統普丁計畫於 8 月晚些時候訪問印度,這突顯俄印在面對西方制裁與全球政治變局中,進一步深化戰略合作與供應鏈安全布局的可能性。俄羅斯官方也透過俄新社確認:總統普丁計劃於 8 月底正式訪問印度。這是俄烏戰爭以來,普亭首次造訪南亞地區,意義非同小可。
投資筆記
表面上這是一場外交安排,但它更像是資本市場的一則「新分界信號」。你會發現,世界的聯動已不像以前那麼簡單分成「東方 vs 西方」或「自由 vs 威權」。它更像是:誰掌握供應鏈中立的節點,誰就是地緣經濟中的 API 接點。
普丁選擇在這個時間點走訪印度,背後至少包含三層意圖:
- 俄羅斯希望擴大非西方能源出口、避開制裁;
- 印度希望確保能源與軍工原料供應穩定,拉大自身外交議價空間;
- 雙方皆有強烈動機在科技、通訊與基礎建設領域推動「去美元化合作」與「非美技術標準」佈局。
我們必需知道,全球化的下一個階段,是區域化的「多核心互聯」。企業不再只問「哪裡便宜」,而是問「哪裡風險最小、誰能保證不被卡關」。
而這樣的環境,對於幾種公司極為有利:
- 自建核心技術、不依賴單一市場出口的企業;
- 與多國政府均有合作經驗的平台公司(如 Palantir)
- 可本地化部署 AI 與資料系統的科技商(如 Nvidia、Snowflake)
- 擁有軟硬體整合能力,可快速輸出標準模組的企業(如 Tesla 在能源與車用電腦平台的擴張)。
印度的角色已不是「便宜替代」,而是「政治彈性最大的平台夥伴」。當資本無法在中美之間自由流動,印度正好以「非結盟但積極參與全球秩序」的身份,變成最容易被接受的第三選擇。
這將對投資人產生幾個重大影響:
- 印度新創市場會持續獲得全球資金流入,尤其是 AI、醫療科技、教育平台與金融科技領域
- 美國企業會與印度企業進行更多 API 式合作,而非單純承包與外包
- 印度 ADR 與美股中與印度有深度合作的科技公司,將重新獲得估值溢價空間。
資本早已開始移動,而我們應該看的是「誰會被帶上印度這艘船」我們不需要直接買進印度能源股或銀行,但可以思考:
- 有哪些美國企業正在印度進行平台拓展?
- 有哪些技術公司提供模組化解決方案,可快速被當地政府採用?
- 有哪些 SaaS、AI、雲端平台能在中印夾縫中活得漂亮?
這樣的公司,會在下一波地緣政治對抗升高的同時,脫穎而出。
新聞三. 電競奧運級賽事在沙烏地延續,全球觀眾規模再創新高
2025 年電競世界盃目前正於沙烏地阿拉伯舉行,總獎金達 7045 萬美元,超過 200 支隊伍、2000 位選手角逐 25 種遊戲項目,線上觀眾廣泛接入,預計刷新電競產業整體商業與全球參與記錄。
投資筆記
電競世界盃:這不只是遊戲,而是一場平台化娛樂與城市科技的實驗場。2025 年 8 月,沙烏地阿拉伯在利雅德舉辦的第二屆 Esports World Cup(電競世界盃)正如火如荼進行中,這場賽事除了刷新獎金紀錄,更是虛擬與現實世界融合的平台實驗。
今年賽事囊括 25 款遊戲、26 個競賽項目,總獎金高達超過 7,045 萬美元,其中俱樂部總冠軍即可瓜分 2,700 萬,其他遊戲錦標賽也各有高額獎金制度。大師級象棋手 Magnus Carlsen 以最快速秒棋賽制奪冠,獲得 25 萬美元及平台曝光契機,進一步證明傳統體育與新媒體融合的可能性 。
我在想這場電競賽不再只是單純的比賽,而是一條內容生成、觀眾參與、商業聯動、場景化展示的多重平台鏈條。
為什麼這場賽事可以觸動投資神經?
- 平台整合的商用演練
賽事整合了 VR/AR 視訊、聊天互動、NFT 集卡、即時下注與內容付費,幾乎是娛樂平台的一體化模組預演。對 Cathie 而言,重要的是:誰能提供這些 API 或內容 SDK,讓城市、公部門與品牌能借此「一鍵構建平台」? - 城市品牌與軟實力輸出
利雅德打造的不只是賽事,而是一場城市品牌與政策輸出的全球秀。這給那些提供城市級科技解決方案的企業(例如數位票務、智慧場館、安全監控系統)帶來了先機。 - 娛樂平台收入兆元市場啟動點
當明星如 Cristiano Ronaldo 與 Magnus Carlsen 成為電競的品牌大使,觀眾不再是玩家,是粉絲,是品牌消費者。Cathie 會看哪些公司正連接傳統明星與數位娛樂平台,比如 Twitch、YouTube、甚至像 Sea(Garena 的母公司)這類雙向出口平台。
賽事獎金已成電競界新標竿,但更重要的是平台經濟啟動:從票務、數位收藏品、市場行銷、隊伍經紀再到直播技術,都在一場比賽裡被實驗。除了有趣的競賽本身, 我們更可以去瞭解技術與平台的切入點:提供直播基礎設施的 Unity、提供雲端串流 SDK 的 Agora,或提供觀眾互動經濟(如內購與小額贊助)的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