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一、NVIDIA 股價小幅回落,ARK Fund 積極加碼買進
2025 年 8 月 5 日,NVIDIA(NVDA)收跌 0.3%,報 179.43 美元,但年初至今仍大漲超過 33%。這微幅下跌的震盪,卻引來 Cathie Wood 主導的 ARK Invest 旗下 ETF 果斷進場,於當日透過 ARK Autonomous Technology & Robotics ETF 以及 ARK Space Innovation ETF 共加碼買進 23,211 股,約投入 420 萬美元。這代表 ARK 仍堅定信仰 AI 趨勢、運算平台與自動化生態的「長期結構成長」。NVIDIA 已非僅是 GPU 製造商,更是 AI 時代資料運算基礎建設的要角,而這一波逢低進場的舉動,正是 Cathie 擅長「逆勢擴張」策略的實踐。
投資筆記
NVIDIA 股價微跌,ARK 卻果斷加碼:這不是「逢低買進」,是策略性的再部署。在 2025 年 8 月 5 日的盤勢中,NVIDIA(NVDA)收盤報 179.43 美元,下跌約 0.3%。這樣的跌幅對一般投資者來說或許微不足道,但對 ARK Invest 而言,卻是一個戰略訊號:Cathie Wood 主導的 ARK 旗下兩檔 ETF——ARKQ(自動化技術)與ARKX(太空創新)同步買入共 23,211 股,合計金額約 420 萬美元。
- AI 推論與訓練所需的高效能運算核心
- 機器人與自駕車所依賴的實時處理平台
- 元宇宙、雲端與圖形渲染技術的基礎架構供應商
Cathie Wood 一直強調:「我們投資的不是季度獲利,是結構性改變。」而 NVIDIA 在她的架構中,正好扮演了支撐多個創新主題的中樞。這次的加碼動作也與她在 2023–2024 年多次調整 NVIDIA 持倉不同:那時她曾獲利了結,因估值脫離現實;如今回到更合理的區間,她選擇重新佈局,代表她認為目前的價位,已能反映長期風險報酬比。
值得一提的是,這筆買單並非來自主力 ARKK,而是從 ARKQ 與 ARKX 著手,意味著她將 NVIDIA 定義為未來「機器智能 + 空間應用」的交叉核心。這與市場主流仍視其為 AI 芯片廠的觀點大相逕庭。
另外,從操作層面觀察:此次加碼後,NVDA 在 ARKQ 中權重來到 約 2.73%,在 ARKX 中約 2.64%,顯示其佔比已回升至戰略核心區間。這不是一次性買進,而是為下一波市場週期埋下伏筆。
也就是說:Cathie 並非在預測下一週會反彈幾%,而是在為三至五年後,NVIDIA 進入 AI × 自動化 × 空間運算全面融合階段提前配置。
市場往往對短期的高本益比感到猶豫,但 ARK 看的不是傳統 PEG,而是平台化能力。一家公司是否能橫跨多個技術領域,成為未來資本與應用的底層技術標準。
NVIDIA 正在往這條路上前進,並非每一季都能爆發成長,但只要維持其在 AI 訓練晶片、邊緣運算與高效能資料中心的技術優勢,市場給它的估值就會因「不可取代性」而逐步合理化。
最後,Cathie 的投資動作也傳達一個訊號:當市場因為宏觀疑慮(如升息節奏不確定或企業財報未達預期)而退場觀望,她選擇提前出手,符合她一直以來強調的「逆向配置 + 結構信仰」策略。
新聞二:服務業動能停滯,企業與政策預期出現分裂
ISM 服務業 PMI 下降至 50.1,新訂單與就業項目明顯趨弱。儘管 Palantir 等 AI 公司表現亮眼,但 Caterpillar 出具的訂單疲弱警告,揭露企業間景氣差異。市場須重新審視:企業財報的真實走勢是否與宏觀數據背離?政策仍舊依靠何種信號?
重點關注:服務業與製造業信號割裂;AI 領域與傳統產業的對照;政策預期是否過度依賴企業短期表現。
投資筆記
2025 年 7 月,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公佈的服務業 PMI 降至 50.1,雖仍略高於榮枯線,但從細項來看,問題顯而易見:
- 「新訂單」與「就業指標」明顯滑落,兩大項目雙雙跌至榮枯線下方;
- 「物價支付」卻仍維持高檔,顯示成本壓力依舊存在;
- 「供應商交貨」加快,顯示需求可能下降,非供應改善。
也就是說,這是一種「看起來沒事,實則內傷」的經濟現象。表面上服務業仍在成長,但其動能正在快速喪失。
市場近期為何還能被一小撮科技公司財報撐著不崩?Palantir(PLTR)大漲超過 18%,Nvidia(NVDA)持續站在高點,投資人彷彿忘記了 Caterpillar(CAT)對未來訂單的悲觀指引,忽略了 Starbucks 同店銷售未如預期,更別提 PayPal、UPS 等美國內需型企業,紛紛下修下半年展望。
這裡形成一個危險的「雙面鏡」:
- 一面反映的是 AI 與高科技的未來想像;
- 另一面則顯示出實體經濟對利率與物價仍感到壓力。
這正是我們要警覺的地方:當市場只願意看鏡中的光,卻忽視鏡後的影,泡沫就從縫隙中滋長。
月山前市場仍有高比例投資人預期 Fed 可能在 9 月或 11 月就降息。然而,一個值得警覺的事實是:
Fed 並未明確承諾降息,而是在就業與通膨數據上採「模糊戰術」。
在這樣的預期心理下:
- 消費者持續拉長支出週期;
- 企業主則陷入兩難,不敢擴張,也不敢裁員;
- 資本市場資金湧向極少數「AI 概念股」,而實體企業股價則全面橫盤甚至回落。
這是一種典型的「預期與行為錯位」,最終會反噬市場信心。
這波「政策預期分裂」與「企業現實疲弱」的張力會持續多久?
答案是:看誰先「轉身」。
- 如果 Fed 能在 Jackson Hole 或 9 月會議上明確表態,就能穩定預期;
- 如果大型企業在 8 月與 9 月的財報季繼續下修展望,那將是市場的轉折點;
- 如果消費者信心指數連續兩月下滑,那麼真正的修正才會開始。
這是一場信任與預期的拔河。如果是長期投資者,不該因短期樂觀而盲目追高,也不該因短期疲弱而錯殺價值。理性地看穿「不動聲色的疲弱」,正是這一刻投資最稀缺的能力。
新聞三、聯合國塑膠污染高峰談判啟動,未來十年綠色化工將迎結構轉折
日內瓦迎來關鍵國際環保談判時刻,179 國展開聯合國塑膠污染條約的最終談判,期望建立如「氣候巴黎協定」般具有法律效力的國際公約,限制全球塑膠製造、促進回收與替代材料。這場協議將對全球石化、包裝、消費品等產業造成深遠影響。沙烏地、俄羅斯、伊朗等能源大國表態反對,而歐盟、日本與拉丁美洲則推動「全球塑膠封頂」。隨著微塑膠健康風暴與 ESG 資本壓力日益擴大,若條約達成,生物材料、循環經濟與潔淨技術產業可能迎來資本青睞的黃金期。
投資筆記
每一個談判、每一個國際協議的醞釀,其實都是下一場產業重構的預告片。這場看似環保議題的聯合國塑膠協議看起來像在救海龜,實際上正在定義下一代製造業的入場券
179 個國家在日內瓦召開會議,討論全球性的「塑膠污染條約」,希望建立一個如《巴黎氣候協定》那樣的有法律約束力的框架。聽起來像一場純粹的 NGO 聚會,氣氛沉重、議題遙遠。但對我這種整天看資本流向的人來說,這其實是另一場供應鏈主權之爭,還有一場結構性機會的開端。
我們不要假裝浪漫——如果這場協議最後真的通過,最直接的結果不是地球變乾淨,而是傳統塑膠企業股價下滑、生物材料與循環經濟科技公司暴漲。
你想想:每一個國際環保協議,最後都會逼得產業「非改不可」,然後錢就會流到那些能幫助轉型的解方上。從碳權到氫能源再到這次的塑膠替代,每一場都一樣。
這次的談判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沙烏地、俄羅斯、伊朗等石化輸出國正明確反對;反過來,歐盟、日本、拉美小國、甚至印尼都站在積極推進的一方。這代表什麼?這不是單純的環保爭執,是一次「未來製造模式誰說了算」的權力爭奪。
而這次塑膠協議的輪廓,幾乎就是為那些掌握可降解聚合物、酶分解技術、封閉式回收解法的企業,開了一扇門。
從投資角度說白一點:這類企業現在都還小,市值 20–80 億美元之間,但一旦協議落地、法規開始強制,這些公司就會像電動車剛被補貼那幾年一樣,從「技術故事」變成「供應鏈合規必要選擇」。
這不只是環保議題,是一個巨大的監管驅動型市場轉向。就像十年前大家覺得碳稅只是歐盟在作秀,現在你問問那些鋼鐵股、航空公司、物流業者,他們會說碳價比油價還刺痛。
這場協議不一定會馬上定案,但每一次談判成功逼出一條新聞標題,都在幫相關企業股價鋪路。從投資節奏來說,我們的策略應該是:「不要等到協議簽署那天才買,而是在國際新聞還在討論誰贊成誰反對時,提前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