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一. 美國聯準會提名懸而未決,美元維持震盪格局
大家都在在等待川普政府於本週內公布聯邦準備理事會新任命命名,川普已將接替鮑威爾(Jerome Powell)主席一職的候選人縮小至四人名單。基於疲弱的 7 月服務業數據與成本壓升,美元對日圓匯率徘徊約 147.5,歐元、英鎊略為升值。市場預期 9 月可能降息,但政治因素可能影響 Fed 獨立性,投資者習於謹慎觀望。
投資筆記
聯準會提名未決,市場靜如水,但錢其實已經在流動. 8 月 6 日,市場最安靜的新聞卻也是最值得投資者警覺的:川普政府尚未公布下一任聯準會主席人選。市場習慣了經濟數據的快節奏,卻容易忽略這種「政治懸而未決」的新聞往往帶來的,是資金流的潛移默化,也是那種不會讓你今天就大賺,但可能讓你未來三年都跑輸的錯過。
這次的新聞核心不只是「誰接替鮑威爾」,而是聯準會的政治獨立性將受到新一輪挑戰。*而對於喜歡長期規劃、投資於未來十年的人來說,這是比短期升息與否更重要的訊號。
如果你是投資人,不妨這樣看這則新聞:
- 美元不再是純利率交易的結果,而是「政治信號」的反射面。你以為美元會跟著 CPI 上下擺動,其實現在它更像是在讀白宮內的風向。
- 日圓在守147,黃金在穩住2000,債券殖利率微降,這些都不是市場覺得安全,而是「市場不確定怎麼定價風險」,所以先hold住一切。
- 這是買進「與美元對抗」資產的試水期——包含比特幣、黃金、與新興市場資產。
我們要看的不只是主席人選的政治博弈,而是「貨幣供應背後的新價值機制」會不會默許:
- 更寬鬆的金融監理;
- 更高容忍的通膨政策;
- 更傾向於支持創新產業的資本回流。
這些才是真正影響「創新型公司估值模型」的地基。
想像一下,如果聯準會的獨立性減弱,接下來 2~3 年內,AI、生物科技、新能源等資產估值將如何重估?你以為現在 10 倍 EV/S 是瘋狂的,也許下任 Fed 主席會讓「瘋狂」變成常態。
再看一眼昨晚美股市場的表現:
- 美元震盪整理、VIX 下滑、資金回補部分新創股;
- Crypto 微幅走強,ARKW 類似資產型 ETF 成交量上升;
- 債券殖利率曲線微幅轉平,代表市場開始壓注「短期無變,但長期會轉彎」。
這是資金在表面上看起來安靜,但實際上正在為一個「貨幣重新定價週期」做沙盤推演。
所以該怎麼做?
對長期投資者來說,這是一個「重新定義現金流貼現模型」的前夕。我們需要靜下心重新思考:
- 哪些股票能在貨幣寬鬆重啟後「跑贏市場」;
- 哪些股價已經充分反應過去幾年的緊縮;
- 哪些創新平台能在這波信心回流中被重估。
我們可以不用去猜FED新任主席是誰,而是要猜這世界還容不容許夢想再次被高估。
新聞二. AMD 財報符合預期但股價下跌,AI‑晶片競爭升溫
AMD 公布財報大致符合預期,但其與 Nvidia 的競爭關係備受聚焦。公司業績沒有明顯驚喜,股價於盤後微跌。整體市場對 AI 半導體類股仍有分化現象,AMD、Arista、Astera、Super Micro 等遭遇不同反應;Super Micro 指引低迷,股價反應較重。

投資筆記
AMD 發布的最新一季財報基本符合市場預期,營收與獲利無明顯驚喜。結果盤後股價下跌,反映的不是數字,而是情緒:市場對「AI晶片」這個夢,現在期待的門檻已經很高,高到「正常發揮」也會被視為失常。
這不是 AMD 一家的問題,而是整個 AI 硬體供應鏈面對「夢醒」與「進化」交界處的典型反應。市場已經不再只是看 YOY 增長,而是要問:你在 Nvidia 的陰影下,還有多少護城河?
這場AI晶片的競爭,不是兩家公司對決,是三條路線分裂的開始
- Nvidia 路線:封閉、高效、端到端控制。它不只賣晶片,更賣生態、CUDA 開發工具、軟硬整合、模型支持。這種結構適合雲端巨頭、軍事應用、研究機構。
- AMD 路線:開放、多元、高性價比。MI300 系列主打 AI 訓練與推理的兼容平台,試圖透過 ROCm 軟體堆疊模仿 CUDA 生態。這一戰不容易打,因為開發者心中對 CUDA 的信仰深厚。但若 AMD 成功讓雲端供應商切入,市場份額將非線性放大。
- Astera、Tenstorrent、Groq 路線:定制化 AI 晶片 + 垂直整合。這些新創如同當年 Tesla 對抗汽車產業般,以「一開始就不是為了通用市場設計」的方式走進利基領域。
當我們在做選擇時,可以用不同的思維邏輯去篩選:
- 誰正在把供應鏈平台化?
- 誰擁有第一性原理的重構機會?
- 誰能成為「其他創新者」的基礎建設?
AMD 現在的處境像什麼?它就像剛考上醫學院卻發現班上有個 Elon Musk 同學。不是你不夠好,而是你同時被期待要「穩定」、「省錢」、「還要變得性感」。
我們可以關注點不在股價短線拉回,而在 平台勢能是否還能持續建構。AMD 正透過微軟 Azure 與 Meta 等合作夥伴,加快 MI300 的部署。這表示市場對其技術價值的信心仍在,只是期待值的壓力過重,才讓「符合預期」變成利空。
投資策略反思:
這份財報最大的啟示不是該買誰,而是
- 市場對 AI 的幻想已經不允許「正常成長」這種表現
- 只有創新平台的演化,才能在估值下壓中反轉認知;
- 而非平台化的參與者,將進入高競爭、低耐受期的淘汰階段。
也就是說,未來不是「只要沾到 AI 就能漲」,而是「你在 AI 世界中有無中心位置」。
新聞三.OPEC+ 再度決定 9 月增產,油價連四日下滑
OPEC+ 宣布將於 9 月增產 547,000 桶/日,引發 Brent 與 WTI 油價大跌約 1.3–1.5%,重回一週以來低點。這一決定反映市場對全球需求復甦力道的疑慮,油價與通膨預期承壓。
投資筆記
當 OPEC+ 於 8 月宣布 2025 年 9 月起逐步擴大石油日產量,預計新增 20 萬桶/日,這個看似微小的數字,卻在油價市場激起了比預期更大的波瀾。WTI 原油期貨在消息公佈後,連續第四日收黑,8 月 6 日盤中一度觸及 每桶 76.10 美元,創下近兩個月來新低,累計下跌近 9%。
OPEC+ 宣稱此舉是為「順應全球能源需求溫和復甦」,但市場聽到的,是另一種語言:
「我們不怕油價跌,因為我們有備而來。」
政治語言背後的經濟解碼
OPEC+ 的「增產」從來不只是供需的數學題,它是地緣政治的象棋。當沙烏地與俄羅斯都面臨龐大的財政赤字與經濟壓力,持續壓抑供給對它們而言,已非可長可久。
但為何選在美國剛公布就業疲弱、需求不確定的此時增產?
- 這是一種壓力測試,OPEC+ 正在試探西方投資市場對油價修正的容忍度。若油價大跌能夠迅速引出美國頁岩油減產,它們就贏了。
- 也是對抗美元的策略, 原油價格走弱,美元可能短期強勢,但若 Fed 降息預期升溫,反而讓 OPEC+ 轉守為攻。
換句話說,這是一種「自己先丟出震撼彈,看誰先出招」的策略性鬆綁。
從投資角度:油價跌,是機會還是警訊?
價值投資者不怕波動,但最怕誤判「結構轉折」。若此次油價回落只是短期技術面修正,則能源類股的下殺將是黃金撿便宜期。但若此為一場中長期能源需求下滑的預兆,那麼「油價將進入平價新時代」,則不宜貿然進場。
判斷關鍵點如下:
- 煉油利差變化: 若原油價格下跌但汽柴油價格並未同步下修,代表中下游企業如 Valero、Marathon 或 Phillips 66 將獲利。
- 美國能源出口數據: 若出口未明顯衰退,則表明全球對美國原油與 LNG 仍具需求彈性。
- 中國與印度需求: 此次油價修正與其並無正相關,顯示市場情緒主導,但基本面未出現劇烈惡化。
因此,目前仍是供需平衡博弈的中段盤,不是崩盤起點。
巴菲特式選股邏輯下的能源配置
在目前局勢下,「原油價格跌 ≠ 能源股跌勢持續」。事實上,許多能源股的 EPS 預測在油價每桶 65 美元就已能實現高配息、穩定利潤,這也是巴菲特近年大舉增持 Occidental Petroleum(OXY)的主因。
觀察重點能源標的如下:
- Occidental Petroleum (OXY):巴菲特持有超過 25% 股權,公司在 70 美元油價下仍具強勁現金流,且投資碳捕捉(CCUS)技術,為轉型提前卡位。
- Chevron (CVX):一體化優勢與股利穩定性,使其成為長期配置型投資人優選。
- Valero Energy (VLO):油價下跌但成品油維持高價差時,利潤反而提升。
- Energy Select Sector SPDR Fund (XLE):涵蓋多家大型能源公司,適合追蹤油氣整體趨勢者。
結論:油價不跌落,反而跌出真價值
這是一場石油市場的心理戰。OPEC+ 不再是過去那個只靠減產維穩的保守組織,它們現在「敢跌價」,就是知道市場會回頭。
而聰明的投資者,也該思考是否能趁這波下跌,撿到那些早已脫離原油價格周期、但仍被市場錯殺的能源公司?
當市場喊著「能源股已死」,價值投資者才會說:「那是你不懂怎麼找會活的那一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