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美食論
和朋友食飯(她剛分手),她提出一個擇偶要求的比喻:
有人說我擇偶太高要求,但我的擇偶要求只如選食物而已。
像選食物一樣,你食過一些好食的肥牛,你就不會再買廉價的肥牛食啦,不是嗎?
擇偶如是阿,你還會去交一個比上一任更差的男朋友嗎?這又哪算高要求呢?
我當時就提出了問題:你用食物做比喻,你會不斷食更多美食,食物質素不斷提升,你說你不會再食質素更差的食物。那麼,年復年,去到最後你不就是只能到米之連、五星級酒店裡食東西嗎?用這個想法套用去擇偶那裡,只會令你要求不斷攀高。這想法,不就正正是符合人家說你的「高要求」嗎?
「高級美食論」這個擇偶想法是危險的。即使你自己的外在和內在各條件全是頂級水平,這想法仍然沒有支撐位。第一個主因當然是你會排除了極大部分潛在對象,要求越高越多,自然越小人會符合你要求,你單身機會便越大。
有人或會立即用「寧缺勿濫」反駁了,所以,第二樣我需要問你的是,你擇偶、然後拍拖交往是為了什麼?官方答案當然是「找個愛你的、我又愛他的人」。然後,「愛是什麼」這問題我也不懂答案,所以我會追問另一個問題:「設定條件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可能幾乎所有人都沒有就自己的擇偶條件對自己做解釋,純粹是自己的偏好。個人偏好當然沒有對與錯,但是,你的擇偶條件是必須嗎?
納入和剔除條件 (Inclusion & Exclusion Criteria)
擇偶條件,我認為是剔除條件(Exclusion Criteria)的一種。是當對象的元素在所設條件之外,就不能接受的元素,你會即時排除的。Inclusion & Exclusion Criteria是學術研究上的用字,用來設定研究實驗受試者應是要納入或是剔除的條件,現借用一下這個字。
具體什麼兩者有何區別?例如一個關於老人家學術研究中,Inclusion條件是當然受試者本人要是老人家,至於Exclusion條件,可以是當受試者有長期病患的就排除在外。Inclusion可理解為必要條件,較廣泛的條件;Exclusion可理解為底線的條件,是較嚴格的。
我認為,擇偶的Criteria是Exclusion,而不能當成Inclusion (納入條件)。Inclusion條件可以是:有心動感覺的、他要是男的等等。條件是什麼不重要,這裡強調的是這些Inclusion條件都是必要而廣泛。你不會和一隻豬拍拖吧?你也不會和沒愛感覺的人拍拖吧?
至於Exclusion條件可能是:不誠實的、花心的、粗言穢語的等等。條件是什麼也不重要,重點是這些Exclusion條件是你所不能接受的底線。
將以上Exclusion條件用擇偶條件寫出,便是「誠實的、專一的、溫文的」了。這些擇偶條件是你的底線,是一條當他不符合了,你會調頭即走的底線。

先Include,後Exclude
為什麼我認為擇偶條件是Exclusion Criteria?
這就要回應「設定條件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的問題。這裡認為擇偶條件是「為了雙方能有效相處相處和維持關係」的元素。是一種「沒有這元素就會關係容易失敗」的條件。基於這立場,擇偶條件就是Exclusion條件了。至於擇偶的Inclusion條件,我認為只能有一個:「愛」。(至於什麼才是真愛,就討論不了)。
在學術中,Inclusion條件是擺在Exclusion條件之前(先Include後Exclude)。擇偶也可應用這概念。所以,愛是放在(擇偶)條件之前。有了愛,才談條件,而不是條件符合,然後才愛他。

符合Inclusion的男生,包含你Excludion條件的男生。所以不會說你include專一的男生,然後exclude無禮的男生。因為專一不是一個廣泛元素,專一和有禮是兩個獨立元素,沒有「前者包含後者」的條件。
Inclusion 猶如一個魚網,你捕獲了一堆魚獲,然後你要exclude一些魚類,例如短於10cm的魚不要、是死魚的不要等等。所以說,你不能設定inclusion為「長於10cm的魚」,但exclude死魚。「長於10cm的魚」不是一個魚網,如「死魚」條件一樣,是excludion條件。
這裡有一個女生擇偶要求例子:
可以總結這些要求,一個字:多。另外,有一些的只是個人偏好(偏好當然沒有對錯),但放在擇偶條件上,就成了必要條件,非符合不可。然而,有一些條件真的是必須嗎?真的有夠必要嗎?
沒有那些條件,你就不能愛他了?
沒有那些條件,你就沒法容忍了?
沒有那些條件,那段關係就會容易失敗了?
要是Tyson Yoshi是你心動對象,但他不好攬、沒責任心(例如遲到),你就不愛他了?
即使不用「擇偶條件是Exclusion Criteria」這觀點去看、即使你是女生,也知道將會很小、甚至沒有男生會符合她全部要求。
(題外話,這裡有小部分將自己已知的行為缺點,不去嘗試改善、反倒寫成要求,要對方接受了......)
要是用「為了維持關係」而設定擇偶條件觀點去看,這一列條件,可能只有「專一、尊重、理解、自立」是這位「曾經的」女士之Exclusion條件。
大部分人都是以「遊戲通關」來設定擇偶條件。就是說,Mario遊戲有很多關卡,通過各重關卡。公主十分欣賞你,你就能獲得公主了。在擇偶條件中,人們就設定多項條件,第一項符合了,就去第二項 … 不停去通關。當他全部/大部分條件符合了,那就和他交往吧!
而這篇文的建議的,完全不是以上模式。在這裡建議的模式,對方早就通關了。而唯一的關卡,就是愛。當你愛他之後,人各有形態,有一些形態你會視為「缺點」,然後你就設下一些你不能忍受的事,形成條件。這才是Exclusion條件的運用。
(然而,要是你真的很愛他,或者你能包容對方所有不足,你可以根本無需設任何一個條件)
這裡想再強調:沒有任何條件是必須的。有人可以沒有設定條件,仍可找到她理想對象、可持續維持發展的對象。甚至有人遇到一個對象全部擇偶條件都違反了,自己卻十分愛他,相處也很開心的。
愛的條件
到這步歸納了(1)擇偶條件是「為了維持關係」、(2)擇偶條件是雙方有愛之後,才再進一步考慮的條件、(3)是有了愛的感覺,才用擇偶條件作底線,排除不適合的人;並不是「以擇偶條件決定愛他與否」。
雖然我不能描述真愛是什麼,但我至少知道,有條件的愛不是愛。你如果說,要對方有車有樓才愛他,那麼你是愛他的錢,還是愛他這個人呢?要是對方家道中落,你就不愛他了,還算真愛嗎?要是對方人老珠黃,你就不愛他了,還算真愛嗎?
當然,有一些人就是向錢看的,與他結婚就是為名為利,為了攀上社會的頂端。那麼,這一篇文就不適用於你了。
總結
擇偶條件是最低條件(Minimum Requirement),而高級美食論令擇偶條件無限攀升,又會大量篩除潛在可交往的人,所以是一個不建議的做法。
要注意,這篇文沒有建議甚麼的擇偶元素才是「應該」或「正確」的。這裡唯一建議的是「擇偶條件是最低條件」和「愛不應在條件之上」。但什麼是愛,我倒是不知道。
女權主義者或許現在會進場了,先不要~
將全文的「他」和「她」互換,也是成立的。男生又何嘗不是如出一轍呢。
當愛是無條件的,或者,可能完全沒有擇偶條件也是可行的?你無論如何都愛他,不論他變得如何,你就是無條件愛他?但是,愛是什麼?為什麼就只是他這個人呢?我倒是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