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需要強調/特別關注生活中幸福/高興事情。特別關注正面,即是同時特別強化負面。正如你旅行完結後的失落般(或者關注任何你值得留念的事情,都會強化其失落感)。
面對生活中你所認為的「不應該」或「應該」,例如對方不應該插隊、對方不應該貪小便宜、店員應該要有禮貌、 有理智道德的人應該要反對某個政黨等等。你會自然內心升起一絲憤怒感,或者任何負面情緒,然後提出問題:「為什麼他會這樣做」。
這時候,你不需要理解出他為什麼這樣做,你只需接受。
「接受本然」是靈性教學一部分。可是面對一件「你認為「不應該」這樣做」的事情時,根本無辦法接受。你也許會想減低自己憤怒感,想利用包容,或者用扮看不到去接受對方「不應該」的行為。但是越這樣想,就會越生氣,越覺得對方這樣不合理。
所以說,根本無需要理解、分析對方,只需要接受:直接的接受,不是思考分析後的接受。要達到這個狀態,是將所有思考和情緒都忘記掉,不記得你會有情緒,不記得你會有想法。可以在腦中想像:將情緒思考拋諸腦後,就像物理世界般拋到真正的在你腦後面。
面對較不切身的問題這樣還算可以接受對方,但是面對人身攻擊、涉及心理創傷、政治宗教立場的攻擊時,便無法如是接受。
這時,黃子華金句便大派用場。「係咁㗎啦,好出奇啊?」。當你面對無法接受的現實時,拋出這句說話,你便能夠達至「接受本然」。這句話,可直接迫令自己跳過思考分析的過程,直接給予答案。
「係咁㗎啦,好出奇啊?」這句原意是有負面情緒,但當你需要接受本然時,這句說話是非常正面的。它是在提醒你:「事實就是這樣,你不接受也得這樣。只有接受現實的本然存在,你才能夠move on。」要是你無法接受的是自己的過錯,這句還可提醒你:「內疚後悔完全沒有作用,多此一舉。接受現在是你唯一選擇。」
「係咁㗎啦,好出奇啊?」包含接受、寛恕、放下。接受、寛恕、以及放下不需要原因,也不需要對方/自己的一句道歉、不需要對方/自己的一句原諒、不需要補救往事。
當你腦中升起對他人/自己的批評責罵的聲音時,你這時可以跟自己說:「係咁㗎啦,好出奇啊?」,用來平衡批評責罵的聲音,然後繼續你本來做的事。
「接受」的重要性在於,你不接受,憤怒或仇恨的種子便會在你心中揮之不去,形成你的low mood,積累下去便會形成抑鬱等情緒病。長年累月便會成為你在街市看到長期嘴角下垂的怨婦:一張開口全部都是抱怨。或者是馬會投注站內的賭馬輸錢阿叔般:平平常常的表情也像是要撩交打似的。
心理學有「5 Stage of Grief」來描述病人 / 家人對於 得知患病 / 死亡 消息後的反應。不論多麼拒絕、憤怒、抑鬱,最後一個Stage必然要是接受(Acceptance),才不會從此一蹶不振。很多人的確是多年仍無法接受現實的,他們便是無法從陰影走出來的人。
「5 Stage of Grief」在面對對方/自己的過錯也適用。再多的憤怒和不接受(即使有合理的原因和理由),你放下所有,對自己說「係咁㗎啦,好出奇啊?」,你才能接受,然後走出來。

5 Stage of Grief
接受不等於認同,接受是接受對方或自己所發生了的言行,且你沒有因而產生任何負面情緒。這個狀態猶如你的小朋友跌到了,你卻沒有這樣類似任何責備:「為什麼這麼不小心」「你行步路也行不好」。你接受的話會是:你看到他跌到了,然後扶起;又或者看到他跌到了,然後由他自己站起來,就是這樣。沒有思考、沒有感受、沒有情緒。思考和情緒在過程中缺席了。
當你升起憤怒時,可以嘗試在腦中尋找它的出處,憤怒會自然消失不見。又或者,在念頭和情緒來襲時,你純粹如看到whatsapp的信息般「藍剔」了它們,不搭理它們。
扔掉了所有的昨天,從此我的腳步就輕盈了。
這裡不是強迫你接受,只是陳述一個脫離負面情緒的唯一方法:就是接受已發生、不可改變之事。「係咁㗎啦,好出奇啊?」十分有用。當你知道你需要「接受本然」時卻找不到出口,「係咁㗎啦,好出奇啊?」就是「接受本然」的同義詞。
你必須接受,你唯一選擇是接受,才可以有輕鬆愉快的人生。
接受生命中的一切本然
放下分別心,只是去接受。
沒有什麼東西是好的,也沒有什麼是壞的,一切都是照著生命本然的樣子來接受它。
當你接受它,慾望就消失了,緊張就消失了,不滿就消失了。
當你按照生命本然的樣子來接受它,你會覺得非常高興──亳無理由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