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算法的國界:當社群平台切割台灣人的視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文/Mason Chung

一、我們正在被社群切割視野

  在這個資訊流動的時代,手機螢幕本應是通向世界的窗口,卻在台灣逐漸變成政治立場與年齡層的圍牆。演算法與社群平台,正在悄無聲息地切割台灣人的世界觀,不僅讓公共討論空間萎縮,也使我們對國際局勢的關注變得零碎而淺薄。

  臉書成了中高年族群的主場,Threads、IG、TikTok 則是年輕世代的聚落。不同平台不只是使用習慣不同,更被政治勢力各自經營成立場鮮明的輿論陣地。這種「數位鴻溝」並非單純的世代差異,而是一種系統化的視野分割,使得人們只看見自己圈子裡的新聞,對另一半社會的真實狀況毫無感知。

二、數據揭露:社群平台的使用與分化

  根據《Digital 2025:Taiwan》報告,台灣網路使用人口已達 2,210 萬人,普及率高達 95.3%,其中有約 1,840 萬人活躍於社群媒體,佔總人口的 79.4%。在平台使用比例上,LINE 的滲透率最高(超過 90%),Facebook 約 73.8%,YouTube 約 79.4%,Instagram 約 48.8%,而 TikTok(18 歲以上)則達到 41.9%,且在過去一年增加了近 269 萬名使用者,成長率達 47.7%。

  這些數字背後隱含著資訊接收的分層結構:中高年族群多集中於 Facebook 與 LINE,年輕族群則偏好 Instagram、TikTok 與 Threads。當不同世代在不同平台上形成獨立的輿論場,公共議題的討論就很容易被切割成多個平行世界。

三、演算法與政治的合謀

  這種分化並不只是自然演變的結果,演算法與政治勢力的結合,讓它變得更加牢不可破。學者 Xia Zheng 的研究指出,當人們長期接收同質性新聞時,不僅會強化既有立場,還會產生「相對敵意媒體感知」,視不同立場的媒體為帶有惡意偏見的對手,拒絕跨立場交流。

  DoubleThink Lab 在 2025 年的研究也揭露,經常使用 TikTok 的台灣使用者更容易接受親中論述,甚至對民主制度的妥協持開放態度。這顯示,特定平台的推送規則可能成為外部勢力滲透與認知戰的最佳管道。

四、國際對照:他們如何面對社群裂縫

  美國在 2016 年總統大選後,發現臉書廣告與假新聞成為外部干預的重要管道,隨即展開演算法透明化的立法討論。歐盟則推出《數位服務法案》,要求大型平台揭露推薦機制並加強假訊息審查。

  烏克蘭在戰爭期間,反過來利用社群平台主動發布戰況與外交呼籲,爭取國際支持,避免資訊完全被敵方掌控。相比之下,台灣雖處於高強度資訊戰威脅下,卻缺乏跨部門協調的全國性平台治理政策。

五、台灣的特殊危機:國際新聞的失焦

  台灣的國際新聞比例長期偏低,即使有報導,也多是轉載電訊社的簡短消息,缺乏深入分析。娛樂新聞、社會案件與政治口水長期佔據媒體與社群的焦點,導致國際局勢往往在第一時間被忽視。

近兩年幾個國際大事便是如此:

1、菲律賓擴大南海軍事部署(2024):與美、日合作增設軍事設施,改變區域戰略格局,但社群討論度極低。

2、荷蘭限制對中國出口高端晶片(2023–2024):直接影響台灣半導體供應鏈,但被娛樂新聞淹沒。

3、緬甸內戰升級與難民潮(2024):可能引發區域經濟與安全震盪,卻僅有零星短訊。

4、美國《印太經濟框架》(IPEF)談判(2023–2025):牽動台灣國際貿易角色,但缺乏社群熱度。

六、走出演算法陷阱的工具

  要避免被演算法限制視野,需要主動建立多元資訊來源。以下是在台灣可直接使用、以中文為主且相對中立的平台:

1、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專注假訊息查核,內容簡短、易讀。

2、報導者:深度調查與國際專題,補足主流新聞的不足。

3、端傳媒:涵蓋國際與兩岸議題,需訂閱但品質穩定。

4、 TaiwanPlus(英語為主):從國際視角看台灣,同時練習外語。

七、結語:視野決定民主韌性

  演算法的國界,不是由科技公司劃定,而是由我們的關注範圍決定。如果我們只願意消化社群推送的內容,就等於把對世界的理解交給別人安排。當國際局勢劇變、衝擊迫在眉睫時,一個缺乏國際視野的社會,很難迅速而理性地作出反應。

  真正的資訊自由,不是等新聞送上門,而是有能力、有意識地主動去看世界。這不只是媒體的責任,更是每一位公民在保護民主與抵抗操控時必須承擔的義務。


參考資料

  1. Digital 2025: Taiwan,《DataReportal》,2025 年 1 月,取自 https://www.seoseo.com.tw/article_detail_1053.html
  2. Digital 2025: Taiwan Social Media Usage Statistics,《Fansfeed》,2025 年 1 月,取自 https://fansfeed.com.tw/article?id=847
  3. News consumption and affective polarization in Taiwan: The mediating roles of like-minded discussion and relative hostile media perception,Xia Zheng,《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21 年 6 月。
  4. Frequent TikTok users in Taiwan more likely to agree with pro-China narratives, study finds,《The Guardian》,2025 年 6 月 6 日。
  5. Taiwan most targeted by foreign disinformation campaigns,《Taiwan Insight》,2022 年 5 月 23 日。
  6. Digital News Report 2025: Taiwan,《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2025 年 6 月。
  7. Simulated Chinese blockade of Taiwan reveals Singapore lifeline,《Reuters》,2025 年 8 月 8 日。
  8. Philippines expands military facilities in South China Sea,《Japan Times》,2024 年 3 月。
  9. Netherlands curbs China chip exports,《Bloomberg》,2024 年 1 月。
  10. Myanmar conflict escalates as refugees flee,《Al Jazeera》,2024 年 7 月。
  11. 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negotiations update,《Nikkei Asia》,2025 年 5 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島國觀察室
6會員
61內容數
島國觀察室風格守則: 我是《島國觀察室》專欄作者,專注於軍事、國防與國際政治的深度評論。專注軍事、國防與國際政治的深度評論,結合理性分析與歷史比較,提供具戰略視野與預測性的觀點。
島國觀察室的其他內容
2025/08/08
本文探討AI的誤解與心理投射,指出AI並無自主意識,其輸出取決於輸入數據與設定參數。人們對AI的信任感,反映出對人際信任度的下降。真正值得擔憂的並非演算法,而是人性與制度的缺陷。臺灣的AI輿論政治化傾嚮明顯,媒體的立場選擇性呈現壓縮了公共討論空間。
Thumbnail
2025/08/08
本文探討AI的誤解與心理投射,指出AI並無自主意識,其輸出取決於輸入數據與設定參數。人們對AI的信任感,反映出對人際信任度的下降。真正值得擔憂的並非演算法,而是人性與制度的缺陷。臺灣的AI輿論政治化傾嚮明顯,媒體的立場選擇性呈現壓縮了公共討論空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最近剛通過的「打詐新四法」就包含「數中法」的部分內容。我們都活在集權、封建的「數位封建帝國」之中。從歷史脈絡檢視「網路為何從自由天地變成集權監獄」,以致如今各國都開始「立法著手治理網路空間」。當然,必須特別關心「數中法草案爭議」之後,台灣如何處理這項議題——方向為何?進度、成效如何?有什麼漏洞?
Thumbnail
最近剛通過的「打詐新四法」就包含「數中法」的部分內容。我們都活在集權、封建的「數位封建帝國」之中。從歷史脈絡檢視「網路為何從自由天地變成集權監獄」,以致如今各國都開始「立法著手治理網路空間」。當然,必須特別關心「數中法草案爭議」之後,台灣如何處理這項議題——方向為何?進度、成效如何?有什麼漏洞?
Thumbnail
站在中共的角度,最害怕的是兩群守護土地的人合作:支持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人、支持台灣主權獨立的人。如果能從中見縫插針,便能夠: 1.使一方不願保護另一方,則入侵成功機率增加; 2.使一方無法與另一方合作,則入侵成功機率大大提高; 3.使兩方武力對抗,則可順理成章的對外用國家內部動亂的理由出兵台灣...
Thumbnail
站在中共的角度,最害怕的是兩群守護土地的人合作:支持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人、支持台灣主權獨立的人。如果能從中見縫插針,便能夠: 1.使一方不願保護另一方,則入侵成功機率增加; 2.使一方無法與另一方合作,則入侵成功機率大大提高; 3.使兩方武力對抗,則可順理成章的對外用國家內部動亂的理由出兵台灣...
Thumbnail
臺灣立法院國會改革法案引發爭議,關於這次矛盾的關鍵點。某些議會規章制度是否是主要爭議點之一?改革中的散會動議引起爭議。如何對政治人物提出職業道德要求?臺灣人對立法院中打贏卻輸了?臺灣之全體臺灣人。兩岸人民的分歧情感。臺灣社會的榜樣。
Thumbnail
臺灣立法院國會改革法案引發爭議,關於這次矛盾的關鍵點。某些議會規章制度是否是主要爭議點之一?改革中的散會動議引起爭議。如何對政治人物提出職業道德要求?臺灣人對立法院中打贏卻輸了?臺灣之全體臺灣人。兩岸人民的分歧情感。臺灣社會的榜樣。
Thumbnail
其實在網路上討論政治並不奇怪,尤其是自社群媒體興盛開始許多人便會在網路上為擁護各自的支持者展開激烈的辯論。我們曾幾何時都曾聽過「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但如今在這樣的時代裡,面對這些來勢洶洶的辯論真的健康嗎?
Thumbnail
其實在網路上討論政治並不奇怪,尤其是自社群媒體興盛開始許多人便會在網路上為擁護各自的支持者展開激烈的辯論。我們曾幾何時都曾聽過「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但如今在這樣的時代裡,面對這些來勢洶洶的辯論真的健康嗎?
Thumbnail
我真心愛台灣。 台灣的自由與民主是前人的努力,我們必須維持,後人若只懂享受,再經歷就難以挽回。
Thumbnail
我真心愛台灣。 台灣的自由與民主是前人的努力,我們必須維持,後人若只懂享受,再經歷就難以挽回。
Thumbnail
你是否也察覺到資訊碎片化、變造的謠言與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不同群體間創造資訊屏障,透過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地撕裂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面對科技與集權主義交織形成的威脅,作為人民是否有自主的草根力量捍衛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你是否也察覺到資訊碎片化、變造的謠言與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不同群體間創造資訊屏障,透過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地撕裂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面對科技與集權主義交織形成的威脅,作為人民是否有自主的草根力量捍衛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本文將深入分析媒體如何引領社會進步,以及《臺灣國際報》如何推動臺灣與世界接軌的使命。深入報導、國際新聞和多元媒體環境對於改變未來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將深入分析媒體如何引領社會進步,以及《臺灣國際報》如何推動臺灣與世界接軌的使命。深入報導、國際新聞和多元媒體環境對於改變未來的重要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