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識讀|資訊破碎、真相貶值,是什麼把當代社會裡的溝通給失能了?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5月17日,台灣立法院上演激烈表決大戰,處理國民黨團和民眾黨團共同提出的五項國會改革法案,內容涵蓋強化人事同意權、立法院調查權和聽證權、常態化總統國情報告、制裁藐視國會行為、以及正副院長記名投票。當天早上七點不到,國民黨、民眾黨和民進黨立委在議場門口爆發激烈肢體衝突和口角衝突,最終國民黨與民眾黨聯手,憑藉著人數優勢成功佔據主席台,確保順利進行議事。

 

理所當然地,針對上述事件所衍生的網路論戰也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藍綠白三黨各自的擁護者紛紛在網路上展開大量的論戰。其實在網路上討論政治並不奇怪,尤其是自社群媒體興盛開始許多人便會在網路上為擁護各自的支持者展開激烈的辯論。我們曾幾何時都曾聽過「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但如今在這樣的時代裡,面對這些來勢洶洶的辯論真的健康嗎?

 

真相貶值的時代

真相貶值的時代


真相貶值的時代

如果你曾參加過上述的那種網路辯論,那或許你也會有這樣的經驗。當你準備了大量的資料試圖在網路上佐證自己是對的那一方,結果不料對方卻拿出了完全相左的資料回擊,最終雙方辯論陷入死局,因為誰也聽不進去對方的話,誰也不願意落入下風,辯論最終演化成非理性的辱罵。

 

然而,在這樣的過程裡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偏誤,導致溝通在網路上不斷呈現失能的狀態?過去美國總統大選時期曾發生過一件趣事。根據FBI的數據,美國的暴力犯罪率呈現下降趨勢,然而川普卻宣稱犯罪率正在上升。當時,川普的代言人在接受採訪時遭到新聞主持人的質疑,他直截了當地回應說:「身為一名政治候選人,我選擇聽取人們的感受,你要你可以自己去聽理論家的建議。」最重要的是,川普的擁護者對於這種說法相當買單,透過上述我們可以發現,客觀事實在當代這樣資訊爆炸的社會裡似乎已經成了一種不重要存在,因為每個人最在意的都是個人的主觀感受。誠如Lee McIntyre在《後真相》所論述的「在這樣一個派系分明的環境中,許多人不再檢視證據,而是「選邊站」,錯誤資訊可以公開傳播,事實查核反而遭到忽視」

 

真相貶值的時代

真相貶值的時代


是什麼把我們推到這裡?

首先要談到的絕對是同溫層的概念,或許對許多人來說這已是老生常談,但為了確保內容的完整性,請容忍筆者再次講述此概念。

 

2010年Eil Pariser在其著作《The Filter Bubble》提出了「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的概念。該概念指出網路的演算法會打造一種個人化的環境,將使用者推向與其觀點相符或相似的數位環境之中,避免他們看到和自己價值觀不符的內容,為的是要讓使用者們願意花更多的時間成本投入在這些社群媒體上,達到他們所期望的商業效益。

 

然而,長此以往會形成一種「回聲室效應」 (echo chamber effect)導致人們接受資訊的方式過度單一化,長期忽略其他觀點,最終導致認知偏差,難以獲得相對全面且客觀的資訊。最後,人們的態度會越來越走向極端化,因為在這一個又一個的過濾氣泡裡面,人們不會接觸到反對者,久而久之會形塑一個個難以互相理解和尊重的群體,彼此之間懷揣著大量敵意,最後極端或激進的言論不停從中湧出,導致公正客觀的訊息漸漸喪失,社會也會進入一個拒絕溝通的景況。

 

另外,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我們可以知道,人類的大腦認知活動在面對訊息和經歷之間的矛盾與衝突時,為了減輕或消除認知失調帶來的不適感,人們會運用不同的調解策略。這包括調整個人的認知與態度、尋求新的資訊來確認現有的信念、否認衝突的存在,或者改變行為以符合自己的價值觀。上述這一系列的反應稱為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舉例來說,當一個人認為抽煙對身體健康是有危害的,但他又無法成功戒菸,最終他就會選擇改變自己的認知,尋找合理化的訊息來讓大腦接收,最後轉念一想以後,開始會覺得人生最重要的是快樂,因此如果是為了要追求快樂,抽幾支菸危害了自己的健康也不是什麼太嚴重的事情了。

 

從上述我們可以知道,除了大環境間接造成一個又一個數位同溫層的,又加上人本身對於資訊的處理方式,導致人與人之間越來越難以達到共識,互相理解和尊重他人離我們越來越遠,這不僅傷害了一國人民彼此間的和諧,更會導致許多公共議題的決議和執行變得困難無比,政策制定者需要面對不同群體的強烈分歧和對立,從而陷入僵局,難以有效地推進各項社會發展。

 

真相貶值的時代

真相貶值的時代


那我們該如何做到溝通?

在說說如何溝通以前,這邊先概略描述現下常見的溝通樣態,除了上述所提到的激化言論外,最常見的實屬碎片化的溝通方式。自社群媒體興盛以來,網路追求效率的姿態往往讓人猝不及防,瞬息萬變的資訊充斥在不同的平台上,況且新的平台又隨時會誕生,屆時人們又要學習全新的社群媒體的使用外,更要適應不同平台上的文化與生態。

 

在這樣的情境裡,你似乎總能看見許多棲居於網路世界的人總尚未把內容看完,就開始發表言論。或是,擷取了長篇內容中的一小段發表自己的長篇大論後卻根本會錯了原文的意思。最終導致錯誤的言論、虛假的指控漫天飛舞,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對立的、支持的究竟是為何物。

 

在數位時代裡,轉發、分享、留言都是幾秒鐘的事情,我們似乎總是更加傾向去造就一場又一場的資訊爆炸,而不是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深怕少了這一次的意見發表,我就無法趕上社會趨勢、我的支持者就會淪為下風。而正是因為這樣碎片化的溝通方式,導致我們越來越容易受到誤導,理性的意見交流也離我們越來越遠。

 

那麼面對上述的景況,我們又該如何是好?在這個碎片化的資訊時代裡,人們會造謠、會扭取事實、會斷章取義、會有人不斷地轉發,筆者認為當面對網路這個激烈的極化世界,或許停看聽才是最重要的。當然,這並不是意味著要放縱他人的抹黑與造謠,而是當你成了這一連串謾罵與惡鬥的一環,不僅無法達到有效的溝通,更會導致許多理性消散在這個民主社會。

 

或許,下一次在你留言回擊以前可以先看看那些令人不悅的言論為何把你刺痛,反覆地思考自己是否陷入了回聲室效應之的陷阱之中?嘗試去了解對立方的訴求是什麼。民主社會追求的是一種最大化的社會共識,而不是輸贏的比較,我們不一定要在每次的辯論中獲得勝利,因為對於一個健康的民主社會來說真正重要的是試著敞開心房去了解每個對立面為何而存在,並且做出合適的選擇,雖然聽起來過份理想,但正因為有這份理想,我們才有個方向可以繼續前行。


真相貶值的時代

真相貶值的時代


11會員
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