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禮拜一樣,從週三去台北上課,接著連三天的開店日,我都沒有留時間寫日記。
大概是需要一個新的平衡,因為是最近才開始建立這個規律,我是指連續固定開店三天的工作頻率,為了這個規律,其實我必須建立其他的規律,但目前看起來我只有做到按時出現在店裡,其他生活的部分還沒有全部調整到合適狀態。
就是有點在「過渡期」的感覺。這既然是我自己給自己的規律,代表是我想要也做得到的,因為如果像過去全職或兼職工作(甚至是哲學課),而帶來的規律,我個性的惰性似乎都會頑強到覺得「那是被規定的,我不想要這樣」,然後最終覺得那個工作不適合我。我也想過「適合我」到底是什麼?是要依循著我個性的想要,還是要規範個性成為某種理想的樣子?這個問題其實從我離開學生身份後,就一直跟隨著我,當我擁有某種程度的自由,但又發現我沒辦法好好領導自己,我就會想要利用外力給出我的自由,但內心卻感到不平衡。
透過這樣的觀察,我好想找出了一點點線頭。既然來自外面的規範我不要,那我給自己的規範(一週開店三天)是我可以做到的吧?剛開書店的時候,我就跟隨其他書店看起來不錯的方式,一週開店五天,結果變得好像在上班,卻沒有相對應的回報,讓我覺得失去了自己開書店的意義。
但有個當時我發現的核心原因,這幾年慢慢摸索出來了,就是這個「規律性」到底是誰給的。現在我既然認為,每週先好好開三天,把目前的量體做好,再繼續看接下來要怎麼擴展。那其實不只是代表,我那三天出現在店裡,其他生活都被壓縮,而是我要依循這個新的規律,重新安排我的生活。之前還沒規律開店時,我也曾經幾次有短暫動力,想好好規劃生活,但其實內心也是希望有「工作」這個規律,而現在我自己安排出來了,其實是非常好的。
所以這個新發現非常重要:我要讓自己安排的規律,影響到我整個生活的改變。(以上總結後想讀的書:《與成功有約》)
另一件要思考的事,是關於書店活動的人力。上個月活動有30幾人參加,除了我還有2-3位夥伴幫忙,其實我就想到之後獨立開店後,只有我怎麼辦。其實如果好好規劃人力,我自己再加另一位就足夠。但也不用等到獨立開店,下週的活動就再次面臨。這次,我要想得全面一點,我需要一個可以好好執行的幫手,而不是2-3位沒有準備好的雜工,但我也要好好規劃工作內容與分配才行,而且,思考對的人選也很重要。
下週的書店工作其實也很精彩,開店的三天,一天是下午茶團,一天是企業活動,一天是書房講座,而我希望在週四前調整好書櫃分類,還要跟媽媽確認下午茶點,自己要確認企業引導流程與包裝書本,講座要找小幫手跟準備飲料,寫文介紹書。看來真是個好好訓練自己規律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