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和媽媽講話,到後來總是會生氣的關鍵句,是媽媽說:「我不是早就叫你XXXXX」
每次聽到媽媽說這句話,都會有一把火上來。
其他人會這樣說嗎?先生好像有時會,但他說的時候,我會跟他說:「現在不要再說早就了,因為早就已經過去了,要看現在怎麼辦。」但對媽媽,我好像無法那麼理性,生氣的情緒總是會先出來,也不想跟她解釋了。
為什麼?我會對這句話敏感,被激怒?
我對先生,會常常這樣說嗎?他做什麼的時候,我是不是也會說:「我不是早就跟你說XXXXX」?
可能之後要問問他,從他人眼中才能看清自己。
因為說不定,我被媽媽激怒,是因為我也是這樣,而跟她相處會讓我不舒服的點,是我也有的特質。
和媽媽相處,好像特別容易讓我感受到自己不喜歡的特質,從她身上顯現,也從我自己的反應中顯現。
覺得好複雜。明明是最親近最愛的家人,卻有那麼複雜尷尬的情感。
甚至有種政治不正確的想法。之前聽人分享說媽媽過世後,讓他有無盡的遺憾,也開始跟媽媽的關係和解,原諒自己。當我決定開始面對與媽媽的關係,竟然冒出了,媽媽過世好像比媽媽活著還容易處理的念頭。
我當然不是希望媽媽過世。看著我們去年到日本出遊的照片,簡單的笑容背後其實是好幾次的劍拔弩張。但若想像媽媽不在,會有多遺憾也是我能夠想像的,眼眶也因此濕了。
但真的打電話給媽媽,說超過五分鐘我就會開始不耐。
我要怎麼在這個還沒完成的功課中,還是找到一點啟發來分享傳達呢?
聚焦在「已經了解」的事中,還沒了解、還有疑問,就先不特別作為宣傳,因為那是我自己要繼續面對的課題。
所以,我要發現「已經了解」的事,也就是「和媽媽去四國遍路」這件事中,我已經有總結和啟發的事。
翻到我去年和媽媽去日本,出國前寫下的目的是:「珍惜和媽媽相處的時光」
後來發現我們之間有太多議題,因為也不沒有面臨「快要失去」,所以容易著眼於那些議題上。
一定要快要失去時,才會珍惜嗎?
珍惜也有好多方式,「好好相處」也是一種。
所以課題變成「好好相處」,但不是不要相處,也不用太過親近。
因為媽媽,和媽媽的遍路書,讓我開始認識這條路。
也因為想陪媽媽旅行,讓我有了跟團區打的體驗。
這趟旅行,讓我發現了和媽媽的關係,有更多的面相。有衝突也好,相愛相殺也好,那代表我認知到了更深的現實,也能在這個現實之中做選擇。
和媽媽的關係提醒我,要學習做選擇,不要逃避。
我一直在練習中。媽媽是一直陪我練習的對象。
讓我發現事實,並學習做選擇,不要逃避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