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一位照妖鏡,它不會看你當年的宣言多麼動聽,也不會被你的口號所迷惑。它只會記錄行為,無論是誰做的。2014 年,台灣街頭響徹反服貿的口號,「反對黑箱、捍衛民主」幾乎成了全民共識。當時的民進黨在野如火如荼,蔡英文、蘇貞昌、柯建銘、林佳龍等人聲嘶力竭,誓言守住透明程序與人民知情權。
然而短短十年,歷史的照妖鏡翻轉了視角。2024 年,面對美國提出的高額關稅與市場開放談判,民進黨政府竟然採取與當年馬英九推服貿時幾乎一模一樣的黑箱模式。當年的「民主鬥士」,如今成了「密室談判者」;當年的「程序正義守護神」,如今親手封上了透明的大門。
一、服貿協議爭議回顧:黑箱與條文陷阱
2013 年至 2014 年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服貿),本質上是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續的一環。協議涉及 64 項中國對台開放的服務業,以及 80 項台灣對中開放的服務業。爭議點主要有三:
程序黑箱
馬政府直接將協議簽署後送至立法院,要求「一次全案表決」,而非逐條審查。
談判過程缺乏公開,條文細節直到簽署後才公布。
產業衝擊
金融、電信、出版等敏感行業開放,恐讓中國資金滲透並控制關鍵媒體與通訊。
小型服務業(美容、美髮、印刷等)面臨大陸低價競爭威脅。
民主監督缺失
當時沒有任何跨黨派的談判監督機制。
國民黨立院多數暴力闖關,引發 318 學運。
蔡英文在當時批評:「這樣的黑箱談判,是對民主程序的踐踏!」蘇貞昌則喊話:「沒有逐條審查,這份協議就不應該存在!」
二、2024 美國關稅談判:換人不換手法
十年後的今天,場景神奇地重演,只是主角換了人。美國在印太戰略框架下,向台灣提出新的關稅與市場開放要求,主要包括:
農產品關稅讓步
要求台灣大幅降低美國牛肉、豬肉、玉米與黃豆的關稅。
美國豬肉進口議題曾因「萊克多巴胺」引發民間反彈,如今卻在協議中默默放寬檢疫條件。
科技與製造業市場限制
在半導體相關設備與原料的進口關稅上,美方要求維持「美方優勢」價格,阻擋台灣從其他國家採購便宜替代品。
對某些美國關鍵零件給予免稅優惠,等於長期綁定台灣產業鏈。
談判黑箱化
行政院經濟部僅向部分立委提供「有限閱覽」,必須簽署保密協定,不得外洩細節。
沒有公開的逐條審查程序,協議細節至今未全數公布。
最諷刺的是,這種「先簽後審」的流程,與當年馬政府推服貿幾乎一樣,唯一的不同是,這次談判對象是華府而不是北京。
三、逐條對照:相同劇本,不同演員
爭議項目 2014 服貿協議(國民黨) 2024 美國關稅談判(民進黨)
談判透明度 協議簽署後才公布內容,要求一次表決 內容僅提供特定立委閱覽,簽保密協定
產業影響 中資進入金融、電信、出版與小型服務業 美資在農業、科技零件長期占優
程序正義 無跨黨派監督,立院衝關 無逐條審查,行政部門主導
輿論回應 民進黨領袖批評「黑箱出賣台灣」 民進黨領袖稱「國際現實必須接受」
群眾行動 318 學運佔領立院 無大型群眾抗議,社會反應平淡
這份對照表讓人無法不感慨:原來「反黑箱」的底線,並不是反對黑箱,而是反對「別人掌握的黑箱」。
四、民進黨政治人物的反轉語錄
蔡英文 2014 年:「這個協議關係到台灣的未來,必須讓人民充分知情!」
蔡英文 2024 年:「有些國際談判細節,基於國家利益,不宜全數公開。」
蘇貞昌 2014 年:「沒有民主程序,協議就不能通過!」
蘇貞昌 2024 年(退任後發言):「當前國際局勢特殊,程序不能一成不變。」
柯建銘 2014 年:「國民黨這是在犧牲年輕人!」
柯建銘 2024 年:「我們是在為台灣的國際空間鋪路,年輕人應該理解。」
這些話語的轉變,不是因為真理改變了,而是因為權力的立場改變了。
五、諷刺模擬:如果當年的批評套用到今天
試想,如果我們把 2014 年民進黨的反服貿宣言,逐字套用到 2024 年的美國關稅談判上,會是什麼畫面?
「美國關稅協議涉及我們的農業、產業與科技未來,不能在黑箱中草率通過!」
「沒有逐條審查的國際協議,就是對台灣主權與民主的踐踏!」
「我們不是反美,但我們反對在不透明條件下簽下可能長期傷害台灣利益的協議!」
「我們要求完整公開談判紀錄,並在社會充分討論後,再決定是否簽署!」
如果這些話今天出自國民黨或時代力量之口,民進黨會怎麼回應?恐怕會說:「這是破壞美台關係,等於幫中國!」
這正是最諷刺的地方——同一套批評,當年是民主價值,今天卻成了「不愛國」的帽子。
六、結語:照妖鏡永遠在那裡
歷史的照妖鏡沒有移動,它依然清晰地映出政治人物的雙面。不同的是,當年照出的妖怪是國民黨,今天照出的妖怪是民進黨。
蔡英文政府可以說這是「戰略考量」,蘇貞昌可以說這是「現實需要」,柯建銘可以說這是「長遠利益」。但歷史不會聽這些辯解,它只會記錄:你在野時反對黑箱,執政時卻用黑箱治理。
十年前,你們站在立法院門口喊「退回服貿!」;十年後,你們在同一個位置,用同樣的程序讓另一份協議悄悄過關。
歷史的照妖鏡很殘酷,因為它讓人看清——有些妖怪,並不是別人變的,而是自己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