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底至 8 月初,西南氣流帶來罕見豪雨,嘉義六腳鄉及台南後壁時雨量分別達 327 mm 與 328 mm,遠超十年甚至百年重現期設計標準。南台灣多處低窪地帶淹水持續一週,數萬戶受災,農田、道路、基礎設施受損嚴重。災民抱怨:「編了這麼多治水預算,為什麼還在淹?」媒體報導與社群話題迅速爆炸:「600 億、800 億治水預算年年最高,卻屢屢成災,到底錢花哪裡?」這場災害迅速打開人民對政府治水成效的質疑窗口。
台灣自 2000 年以後就陸續開展大型治水投資政 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與後續特別預算,投入千億元規模,從馬政府高屏溪流域整治專案六年投入 600 億,涵蓋河川整治、滯洪池與灌溉設施等;到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水與安全」專案自 2017 年起累計投入約 1760 億元,重心放在供水與防洪治水設施。台南獲分配約 150 億、嘉義約 117 億,此外,嘉南水環境改善計畫中,嘉義與台南從第 2 期起各獲 103.9 億與 109.8 億之補助。整體地方治水經費累計超過 900 億。但這些龐大數字與災後民間真實感受落差甚遠。在政府報告指出,前瞻第 1–3 期治水計畫執行率接近 100%,嘉義第 2 期98.2%。但審計報告卻顯示部分專案整體執行率僅約 43%,另有條件預計年底達 90%。也有媒體指出,部分地區執行率不到 76%。更有部分媒體更指出,雲嘉南地區整體執行率可能不及 3%,質疑所謂的撥款動支不等於工程完工與有效改善。
為何執行率偏低會編低:行政程序遲滯:包括環評、土地徵收、招標等程序繁複,導致工程常停滯於前置作業;地方人力不足:缺乏水利專業與工程管理人力,使得預算動支但未見成效;政治輪替干擾:地方政府更迭後往往重新調整策略或專案延後,影響執行連續性。而相關弊案卻是不斷如港尾溝溪案:
2014 年港尾溝溪疏洪道完工不到 20 日即崩塌,耗資約 10 億元卻出現護岸無鋼筋、填充營建廢棄物等嚴重瑕疵。監造工程師、工地主任與監工三人坦承偷工減料,遭依詐欺與偽造文書起訴,卻無六河局官員被追究行政責任,監察院仍調查中。這也說明雖有預算與工程,但監造品質失控,導致資金花下去卻成效幾近 0。預算被挪作形象工程多位民代與評論指出,前瞻水環境改善經費中,不少預算被用於親水公園或景觀平台,而非真正提升河道排水能力或灌排設施。這類以改善治水「名義」挪用景觀用途,被批評為「剪綵效應大於防洪效益」。
當暴雨導致災情頻傳,行政院長卓榮泰於 7 月 29 日帶領行政團隊下鄉勘災,當場向災民致歉並宣布應急補助措施時,經濟部長郭智輝未與團隊同步,攝影機捕捉他遠站邊緣、雙手抱胸視察的低氣場畫面,此舉引發巨大反彈。一時間,被媒體與專家批評為「備援投手」敷衍災責、態度冷漠。資深媒體人王瑞德抨擊他完全不把災民放在眼裡,政治學者范世平更直言其官僚心態欠缺危機感。郭智輝自稱「不是主責單位,是備援投手」,宣稱水利署為主責單位,但沒有帶水利署長隨行勘災,造成責任關係不清。學者質疑其根本不知災情,也未做好準備。
台南與嘉義災民抱怨明明雨勢不如過去大,但淹水更深、更久。 永康、安南、新順里等非極端天氣也淹水,「省政府說淹水少了,我家還是淹」。許多災民質疑政府「多做少說」,救災不實際,圖卡只做宣傳卻不救人,讓人痛批:「喊口號、擺拍現在沒什麼用了」。聯合新聞地方數據強調退水快、面積少,但居民實際感受到的是交通中斷、家財泡水與救援延遲,落差導致信任逐漸消磨。
此次南部大淹水,不僅是氣候變異的警訊,更是一場制度與信任的檢驗。唯有高執行率背後品質保證、領導親力親為、第三方監督與公開透明,才能將每一塊風災補助金、每一筆治水預算,都真正化為守護家園的屏障,而不是再淪為口號與影像背後空洞的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