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8司徒加特的Neil Young演唱會後,隔天一早我便從司徒加特到近郊的小鎮毛布朗(Maulbronn),從Maulbronn West火車站到毛布朗隱修院的公車是2小時一班,主要是小鎮位置稍微偏僻,而且人口只有約七千人。

Bahnhof Maulbronn West,相當寧靜(偏僻)的小站,那天好像只有3人在這站下車
據說,小鎮之所以名為毛布朗,是因為僧侶在尋找修道院建址時猶豫不決,後來他們決定將讓騾子(Maultier)駝著珍貴的寶物,結果騾子停在布隆井(Bronn),並且用牠的蹄挖地,結果湧出了泉水,這個地方才因此被稱為毛布朗(Maulbronn),這個故事也反映在毛布朗的徽章上。
(清邁的雙龍寺也是類似的劇情,只不過蘭納國王用的是白象,背的是佛骨舍利)
毛布朗隱修院保存了從西元1147年起建以來,羅馬式與哥德式風格的建築表現,是現存於阿爾卑斯山脈以北地區最完整的中世紀修道院聚落,因此被UNESCO認定為世界遺產。不過從Google Map對於Maulbronn West火車站的評論可以看出來,德國人有多不滿該地的交通。
但交通易達性低,或許也是讓毛布朗隱修院的觀光人潮相對較少,而保有較好的參觀品質的原因。(這真的很重要,因為在巴黎聖母院參觀時,雖然建築更宏偉浮誇又莊嚴,但觀光人潮實在太多,導致裡面非常吵雜,院方甚至一直用廣播播出「Shush──Slience」來提醒遊客降低音量 )

毛布朗隱修院的大門

毛布朗隱修院的大門
毛布朗隱修院最初屬於熙篤會(西多會),但隱修院的命運也算是多舛。在農民戰爭期間曾遭受洗劫,三十年戰爭期間被關閉後又重新開放,而在宗教改革期間,修道院建築群被改建為新教寄宿學校,在19世紀也被符騰堡國王腓特烈一世世俗化。
雖然稱為「隱修院」,但這裡其實是一個聚落群:一個被防禦城牆包圍,以修道院為核心的小鎮。在毛布朗隱修院內居住的不僅只有僧侶,還有許多協助維繫修道院生計或為修道院工作的俗人,也因此在院區內還有許多具有「中世紀情調」的外露木衍架建物,是當時的店舖、酒窖、客棧、宿舍。
由於熙篤會的自給自足理念,修道院擁有從供水到灌溉的完善水資源系統,包含水庫、輸水灌溉系統、排水道等,許多系統至今都還能良好運作。以往僧侶們利用這些系統,在修道院周圍進行農業灌溉以及養魚,讓他們即使因戰爭衝突被困在防禦城牆內,仍可以維持自給自足的生活。
聚落的主建物就是修道院,從外觀可以看出帶有哥德式建築風格的瘦高尖塔,但仍具備羅馬式風格的圓拱,這種過渡式風格就是毛布朗的特色,它不像後來的哥德式建築一樣浮誇,但可以看出精心設計的痕跡。根據UNESCO的說明,毛布朗隱修院對於哥德式建築在北歐和中歐地區的傳播而言,是相當重要的節點。在走廊上亦可以觀察到,這裡使用了非常典型的歌德式斜肋(diagonal ribs)結構,而窗戶的裝飾則屬於晚期歌德式風格。
教堂內部一方面具有羅馬式的圓拱設計,但它的屋頂則是採用哥德式斜肋結構,這讓它的下半部給人一種沉穩的感覺,但上半部的設計又帶來華麗、交錯的飛躍感。陽光穿透祭壇後方的彩繪玻璃時,莊嚴的氛圍也油然而生。
修道院另一個著名的特色是它的三層噴泉,毛布朗修道院的噴泉屋被認為是早期歌德式建築的代表建物,因此在2013版的2歐元紀念幣上,便可找到隱修院與噴泉的身影。但噴泉屋的門口掛上鐵鍊表示禁止進入,因此只能從外面拍幾張漂亮照片。
修道院內部其實不大,大約1小時左右便可以逛完,再加上院區的各種建物,不在當地用餐的話,2個多小時算是蠻充足的。在廣場上也會有市集,大多是販賣肉品、起司等,算是非常日常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