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很多人投入股市是為了「領股息」,希望每年都有穩定被動收入。但報稅季一到,就有人驚呼:
「怎麼我領的股息被扣掉一大塊?」
事實上,股息稅制對不同收入層級影響很不一樣,如果你沒有事先規劃,稅金可能會大幅吃掉你的收益。今天我就深入拆解股息課稅邏輯、小資族常見的錯誤,以及合法節稅的方法,讓你到手金額最大化。
1. 為什麼股息要被扣稅?
股息屬於「綜合所得稅」的課稅範圍。在台灣,領到的股息會併入你的全年所得計算,然後依照你的稅率級距繳稅。
💰 2024年綜合所得稅級距:
📊 年所得 0 ~ 56萬 → 稅率 5% → 影響較小
📊 年所得 56 ~ 126萬 → 稅率 12% → 需要注意
📊 年所得 126 ~ 252萬 → 稅率 20% → 重點規劃
📊 年所得 252 ~ 472萬 → 稅率 30% → 必須節稅
📊 年所得 472萬以上 → 稅率 40% → 高度節稅需求
📌 影響重點:
- 股息會推高你的全年所得 → 可能把你推到更高的稅率級距
- 有2種課稅方式可選擇(股利綜合所得、股利分離課稅28%),但要看哪種對你比較省稅
2. 小資族領股息常見的三大錯誤
❌ 錯誤1:以為股息「免稅」
很多新手聽到「配息」就以為是額外送的錢,忘記它會被課稅。結果報稅季收到補稅通知,心情瞬間崩掉。
❌ 錯誤2:只看殖利率,不看到手淨額
假設A股殖利率8%、B股殖利率5%,你可能覺得A股比較好。但如果A股的股息讓你跳到更高稅率,反而淨報酬變低。
❌ 錯誤3:忽略「配息時間」造成一次領太多
很多人同時持有多檔高股息ETF,結果全部在7月、8月配息,當年度股息瞬間暴增,直接被高稅率吃掉。
3. 合法節稅技巧大公開
🎯 技巧1:分散股息領取時間
選擇不同季配息的ETF,避免股息集中同一年過多。
🎯 00919 → 1、4、7、10月配息 → 分散全年
🎯 00929 → 每月配息 → 最分散
🎯 0056 → 1、7月配息 → 半年配
💡 實務應用:
把資金拆成3-4檔不同配息月份的ETF,全年分散領息,減少一次被課高稅率的風險。
🚀 技巧2:用成長型標的平衡股息收入
- 如果你的年薪+股息接近下一個稅率級距,將部分資金放在不配息或低配息的標的(例如0050、科技成長型ETF)
- 這樣資產仍可成長,但不會增加當年度的課稅股息
💳 技巧3:善用勞退自提與保險節稅
- 勞退自提:可減少應稅所得(最高自提薪資6%),降低稅率級距
- 保險:壽險保費可扣抵最高2.4萬,健康險保費最高可扣2.4萬(2024年數據)
- 雖然不是直接減免股息稅,但能降低綜合所得稅基
🌍 技巧4:海外ETF稅務規劃
- 美國ETF(如VYM、SPY) → 股息先扣30%美國預扣稅(台美稅協可降至21%),之後再併入台灣綜合所得課稅
- 如果長期持有,可選配息頻率低、成長型的ETF(如VOO、QQQ),減少被雙重課稅的金額
👨👩👧👦 技巧5:利用夫妻或家人分散資產
- 如果家人所得低,將部分資金轉到他名下投資配息股,可以降低整體家庭的稅負
- 注意:贈與稅免稅額度每年244萬
4. 實戰案例試算
📊 無節稅規劃的小明:
- 年薪:80萬
- 股息:20萬(同年領)
- 綜合所得:100萬 → 稅率12% → 股息稅負:2.4萬
📊 有節稅規劃的小明:
- 年薪:80萬
- 股息:10萬(分散配息月份與低配息ETF控制)
- 勞退自提:4.8萬
- 綜合所得:85萬(扣除後) → 股息稅負:1.8萬
- 節省稅金:6,000元以上
5. 心法與觀念
✅ 稅後報酬 > 稅前報酬
千萬不要被高殖利率沖昏頭,要計算到手淨額
✅ 配息時間分散
不要讓股息集中同一季,避免稅率級距被拉高
✅ 長短線搭配
高股息ETF負責現金流,成長型ETF負責資本成長,互相補足
✅ 提前預估全年收入
年中就要計算預期股息與薪資,提早做調整,不要等到報稅季才後悔
結論
股息被扣稅是無法避免的,但透過分散配息時間、控制股息總額、善用節稅工具,你可以讓到手淨額增加10%以上。
與其埋怨稅制,不如把它當作投資規劃的一部分,這樣你的被動收入才會真正越來越多。
記住:聰明的投資人不只看報酬率,更要看稅後淨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