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烤箱的好日子》
✍🏼作者:李佳穎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自轉星球文化
出版日期:2024/07/01

📝閱讀記錄:
因為寫不出小說,決定寫回憶錄的故事主角阿丹,連名字都是在故事中末段才出現,全篇文字有種奇異的幽默,將阿丹那孤寂的童年、青少年記憶,穿插在現實與回憶之間。
故事裡提到,小說家歐康納說:「任何熬過童年的人都有足夠支撐他後半輩子的人生素材。如果你無法從不多的經驗裡悟出什麼,那麼有再多的經驗也是白搭。寫作者的工作是對經驗做深刻的思考,不是泡在經驗裡。」(P.209),整個「回憶錄」小說,似乎就是圍繞著這樣一個「主題」(童年的感受、記憶、體驗,影響著往後的人生)在前進著。阿丹那不知為何會離婚的父母,給予她的一切似乎都跟支撐她可以活著的信念無關,她是自己找尋「我沒有想要去死」的人。
大學時讀到美國詩人普拉絲的死法,「把頭放進烤箱裡自殺」,阿丹以為是火烤死亡,直到後來讀到在六七零年代的英國,有些烤箱仍是燒煤炭的,於是長大以後的阿丹說:「到如今我才稍微了解發生在十三歲到十五歲之間的我身上的事,我現在會說,我的死法的確比較像窒息,而不是火烤。」(P.118),父母的離異與拋棄她似的教養,連閱讀著的我都感覺到窒息。
阿丹說她常把路走成路口,在兩條路之間,理性判斷經常是她的反指標,但她也說:「我的人生事件經常被我歸類為意外,有時我暗自一相情願地想,內外是相對的,到一個程度意外就會變成意內。才不是。意通常是理性判斷,是絕對的,不容你妄想標準會因為你跳來跳去而改變。」(P.101),她的父母在她小學離婚後,決定輪流回來跟她住也好,她小學畢業把她送到住宿式的國中也好,都是擅自決定了,沒有什麼其它選項是可以選擇的。住宿式學校「露月」,她也迎來了懞懂的曖昧情感…。

「回憶錄」穿插其中的小說,我是第一次閱讀作者李佳穎的作品。奇異的幽默感讓我一口氣閱讀完畢,有種莫名的悵然。家人是什麼樣的存在呢?讀完這部小說,讓人忍不住會想去思考以及感受。還有關於「記憶」,我們所記住的,是真實的嗎?還是,蒙上了一層我們加諸其上的薄霧,為的是,讓痛苦經驗和感受不再真切,不再能掀起內心的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