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門診來了位剛滿25歲的男生,一臉焦慮地說:「我最近洗頭掉很多,會不會禿頭?要不要趕快植髮?」
我看了他的頭皮檢測,笑著回:「別急,你的毛囊還很健康,先好好保養就行。」
很多人一掉髮就想到植髮,但事實是——掉髮不一定等於禿頭,更不一定馬上需要手術。今天我就用護理師的角度,教你怎麼判斷!
先看「掉多久」而不是「掉多少」
每天掉50~100根頭髮其實很正常,因為頭髮本來就有生長週期。
如果只是短期壓力大、換季、飲食失衡,可能屬於暫時性的「休止期落髮」,一般來說,3~6個月內有機會自己恢復。
但如果掉了半年以上,且髮量明顯變少、稀疏範圍持續擴大,就要特別注意。
用鏡子觀察「髮線與頭頂」
雄性禿的典型特徵就是髮際線慢慢後退、頭頂髮量變少,但後腦杓依然濃密。
如果你發現前額兩側「M字角」越來越明顯、頭頂看得到頭皮,那很可能是毛囊逐漸萎縮,這種情況做植髮手術,效果會比較明顯。
頭皮檢測是關鍵
肉眼看不清楚的細節,可以用專業儀器放大檢測,看看毛囊是否還有活性。
- 有活性:毛囊還在,只是頭髮變細,可先靠藥物、頭皮保養改善。
- 沒活性:毛囊已萎縮或消失,這區幾乎不會再長出頭髮,植髮是唯一的治療方式。
通常會建議25歲以上、掉髮狀況已趨穩的人再做植髮,因為太年輕、掉髮還在快速進行中,種下去的髮線可能撐不久,未來還需要二次手術。
有沒有先嘗試過其他方法?
在我看來,理想的順序是:
1. 找出原因(賀爾蒙、壓力、營養等)
2. 嘗試非手術方式(藥物、外用液、頭皮管理)
3. 狀況穩定後,再評估植髮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保留更多原生髮,植髮後看起來更自然。
別急著動刀,先搞懂自己狀況
植髮是很棒的補救方法,但它不是第一步,而是最後一步。
如果毛囊還健康,先保養絕對划算;如果毛囊已經閉合,那才是植髮發揮效果的時候。
下篇我會分享「植髮前必做的4大檢查與評估方式」,讓你動刀前心裡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