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我正式搬進了印尼的宿舍,當地人叫它 Kost(或使用縮寫的縮寫 Kos)。
房東(或者是管理員?我到現在還沒完全搞清楚)很有效率地用 WhatsApp 傳來租約和注意事項。押金只要半個月,房間裡甚至附了枕頭、抱枕、薄被和床墊,還貼心地幫我套好乾淨的枕套和床單。
更貼心的是,他還說我可以提早入住。

房東傳給我照片跟我說已經幫我鋪好床
結果,印尼熱情歡迎我入厝的方式是搬家那天下午下了一場大雨,大到 Kos 附近的社區全部停電。我放完行李後,看著昏暗的房間,決定先回飯店。 同事知道後安慰我說:「下大雨停電是必須經歷的印尼經驗,幾個小時就會好。」
隔天再回到 Kos 時,電力依然沒有恢復,但房東已經在訊息裡告訴我電已經來了。經過再次確認才發現,原來是沒有繳電費。
原來 Kos 的電費制度跟台灣不同,是採用預付制。房東跟我解釋,我需要先到印尼電力公司的網站,或使用 Grab 、蝦皮等各種第三方 APP 線上繳款(有時候會有更多優惠)。繳費後會取得一組 20 碼的代碼,然後下樓找到自己的電表輸入這組代碼,再按綠色鍵確認,電表上就會顯示最新儲值的電力數值。

每一間房都有自己的獨立電表
我下樓照做之後,上樓開燈瞬間亮了,冷氣吹出 18 度的涼風。在印尼的幸福就是這麼樸實無華。
房東還提醒我,在 Kos 裡面是有最大用電量的限制,例如我的房間若使用超過1300 瓦的電力時,電表會自動跳電,通常 2~3 分鐘後,它會自動嘗試重新供電。
Kos 的熱情鄰里生活
搬進 Kos 其實比我想像得還有趣。
在公共空間經常能碰到一起住在同個屋簷下的印尼室友們,有時只是點頭打招呼,但有一天我帶著宵夜正要回房間,跟兩個女生擦肩而過時,我打開捧著的 Martabak (我最愛的印尼食物之一)問她們想不想分一點,就這樣開始聊了起來。當其中一位聽到我來自台灣時,眼睛一亮:「哇,就是道明寺的台灣嗎?有 F4 的台灣?」 感謝台劇巔峰時期的文化輸出,讓我可以在這裡有話題聊。 我們交換了 WhatsApp,她說一定要再約吃晚餐,週末有空也可以一起出去走走。
我每天上下班都用走的, 一開始的幾天會覺得比較緊張,畢竟走在不熟悉的鄉間小道上。但現在熟悉路線,再加上印尼朋友告訴我,住在社區內的好處就是街道上總有好幾雙眼睛在守望相助,有些老人家在門口坐著,有些小攤車在路口營業賣冰飲料,這樣的說法讓我想起珍雅各(Jane Jacobs)說的「街道之眼」(eyes on the street)。印尼朋友很認真地跟我說:「如果發生什麼事就大叫,總會有鄰居出來看看發生什麼事。」他們甚至還教我印尼文的「救命」怎麼說,雖然我希望永遠不會用到。
Kos 附近就是大學後門的美食街,吃的喝的、手機行、機車行,甚至像台灣的小北百貨都有。熱鬧到星期五晚上會有大聲的音樂聲歡唱到半夜,星期六日又有各種社區活動在附近一早進行。住進 Kos之後,我最愛的是走出宿舍一個轉角就有的洗衣店,洗 3 公斤只要台幣 80 元,還附香噴噴的洗衣精和燙衣服務。我幾乎每三四天就送一次衣服,早上上班路過送去,下午回來順路領回,超級方便。
大部分年輕同事也住在 Kos ,就跟台灣年輕人一樣,除非結婚或工作穩定賺錢了,才會考慮買房子。而且印尼大城市距離很遠,也要好好考慮未來打算在哪個城市長住。

宿舍附近的大學宵夜街,晚上很多人在這裡覓食
印尼的行動支付
同場加映,我週末也註冊完了 Gopay。
這幾年,印尼行動支付普及度越來越高,幾乎所有店家都能掃碼付款,連同事分帳也直接用 Gopay。沒有 Gopay,就跟在台灣沒有 Linepay 一樣不方便,甚至在雅加達、泗水還會遇到不收現金的店家。
GoPay 無法用台灣信用卡儲值,但可以拿現金到便利商店請店員幫忙儲值。但我發現有些便利商店還是會卡在輸入電話號碼時出現格式錯誤的問題,例如 Lawson ,店員無法輸入我帶有 +886 開頭的電話號碼。經過一番嘗試,另一個印尼很普遍的便利商店 Indomaret 儲值的方式是跳出一組條碼讓店員刷,這樣可以跳過報電話的環節,刷完之後就可以儲值了。有了 Gopay 後,我終於不用面對大鈔找回來越找越小,也不用再煩惱 500 塊印尼盾銅板到底能幹嘛。
印尼租屋生活目前為止是很滿意的,讓我體驗到許多台灣沒有的文化衝擊,從停電初體驗到街道守望相助的溫暖,從語言不通的焦慮到因為道明寺而產生的親切感 :)每一個小細節都讓我對這個國家有了更深的認識,也讓我意識到,適應新環境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開放的心態,擁抱每一個意外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