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淡水河右岸「金色水岸自行車道」往北騎,經過竿蓁林騎上前方陡坡就是淡水五虎崗的鼻頭崙,算是進入淡水市區!


左側為「淡水氣候觀測所」,它是配合「水上機場」所興建的,1937年籌設,1941年4月完工設立「氣象台淡水出張所」,隸屬總督府氣象台,負責觀測氣象並記錄沿岸的潮汐變化!

這是日據時期北部最重要的觀測所之一,忠實的記錄著淡水地區歷年來的氣候變化,不但在氣象史上具象徵意義,其科學性的觀測設施,亦可坐為台北近代化的史蹟見證!(參考導覽資料)

順著顛簸路面往下走,左側這處營區是設立於昭和12年(1937年)的「淡水水上機場」,它是台灣第二座國際機場(第一為松山機場),也是當時臺灣唯一的民間航空水上基地,主要目地是作為民用水上飛機長途飛行中加油轉運及支援軍方作戰之用,選擇淡水燈塔到土地公鼻(關渡大橋旁)約5公里長的水面為天然跑道!
戰後「淡水水上機場」由空軍氣象聯隊接管,現在為陸軍關渡地區指揮部所屬部隊進駐,不對外開放,目前尚有停機坪、溜滑台及防空洞等遺跡!

下了山崙,旁邊是「淡水文化園區」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淡水殼牌倉庫),擁有四座大倉庫、三座小建築物、油槽遺址,約近4千坪的土地面積,見證淡水開港、日本領台、二次大戰美軍轟炸台灣等重要歷史時刻,是淡水唯一僅存的洋行倉庫,也是台灣少數僅有的工業遺址古蹟!(參考導覽資料)

鼻仔頭西側這條溪流,因流經庄仔內(英專路一帶)而取名為「庄仔內溪」,又因溪水流入淡水港而又稱「港仔溝」,溪流至下游形成可泊大型船隻的河港,1862年淡水開港通商,砲台埔、鼻仔頭一帶被劃為洋商租借地區,闢有碼頭,可停泊百噸級以上商船,也是淡水重要養鴨捕魚之地!

這條溪流有個民間故事,話說嘉慶年間淡水發生族群分裂械鬥,原本只是村民間的鬥毆,但漳州人聯絡海盜朱濆打泉州人,雙方激戰於正德國中前方(昔稱鬼仔坑的地方)死傷慘重,當天是農曆4月18日,下著大雨將死傷者鮮血沖入溪流,血染港仔溝,此後每年這一天,淡水老居民都會在門口祭拜孤魂野鬼,為淡水特有忌日,稱為敗滬尾、拜滬尾或拜門口;另於農曆8月20日西仔反(中法滬尾戰爭)這天也有拜門口的習俗!

淡水捷運站廣場後方這一帶,昔日稱為草厝尾及暗街仔,「草厝尾」以前是泉州漁民聚集的地方,蓋了許多草厝而得名,旁邊的「暗街仔」只有幾戶人家,入夜後十分陰暗故稱之,清代淡水是以福佑宮前方港口為中心,向四周發展,往東到草厝尾及暗街仔一帶大概就是邊緣了,行業多與船運、漁業、勞力有關,算是較落後的地區;現在整建後成為美麗的金色水岸,左側還有一座小型碼頭,停泊許多油艇及舢舨!

從人工河堤回頭望去,前方淡水河右岸是淡水營區,河岸邊還能看到日據時期「舊水上機場溜滑台」痕跡!

位於淡水捷運站西側這條「公明街」,是昔日暗街仔所在,光復後覺得舊名不妥,要讓暗街走向光明,而欲改成「光明街」,在登記時誤植為「公明街」(因光明與公明,閩南語讀音均相同),民國70幾年我在此服役時,它位於淡水車站後面,巷弄很小,但有一間淡江戲院,物換星移現在已變為熱鬧非凡的商店街了!

「北港塘渡」位於聖江廟(文武尊王廟)廟埕前,是淡水最早的渡口(碼頭),淡水開墾史的起點,設置年代不晚於乾隆7年(1742),為當時整個淡水河系僅有的6個渡口之一。清領之初桃園往臺北皆沿海岸線北上,繞道南崁至八里,八里至淡水,改搭船到北港塘渡口上岸,此處設有哨所,安兵5名駐守,因位於八里坌港的北岸而稱北港塘,「塘」即哨所之意!

經過淡水渡船頭後來到「馬偕博士上岸處」,1872年3月9日下午3時,馬偕博士搭乘「海龍號」客輪抵淡水,一位陳姓船夫以舢舨接他登陸;上岸處位於淡水郵局後方星巴克咖啡旁的河岸,馬偕博士跪在地面上禱告,小船上放著一本聖經及看診包!

前面是「榕堤」整段淡水河畔最美麗、最充滿詩意的地方,尤其是炙熱的夏天海風吹來,陣陣清涼令人流連忘返!

接著來到「淡水第一漁港」(漁人碼頭那裡是第二漁港),昔稱「滬尾漁港」,也稱「淡水舊漁港」,建於民國42年面積很小,只供小型漁船停泊,傍晚日落時分景色最美,「漁港堤影」是昔日淡水八景之一,民國46年名作詞家葉俊麟有一日黃昏來到這裡,看到港邊的夕陽,寫下膾炙人口的「淡水暮色」歌詞,將淡水美景展現的淋漓盡致!

孤寂凋零的漁港中停泊幾艘小型漁船,如果你用心觀察,會發現兩艘舢舨船頭兩側還彩繪一對醒目傳統的「魚眼」,曾聽在地的老人家說:魚眼朝下代表是漁船,因要觀察水下魚蝦,才能滿載而歸;魚眼向前代表是商船,向前(錢)看才能發大財,有人問如果是向上看呢?笑笑地說那當然是官船,眼光往上才能節節高升啊!(用大稻埕碼頭這艘船看得比較清楚)

「淡水海關碼頭」亦即清領時期的淡水港所在,1858年英法聯軍後簽訂天津條約,議定滬尾為台灣第一個國際通商口岸,1862年滬尾新關設立,開關徵稅管理外國貿易,為全台關務的總理機關,監管隨後成立的雞籠、安平、打狗分關!
滬尾海關自成立以來,建築配置包括:官署區(原紅毛城停車場)、官邸區,僅存一棟前清關稅務司官邸(小白宮);碼頭區:包括碼頭區本體、洋樓、倉庫,2006年6月27日經台北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參考導覽資料)

當年我在油車口服役時「淡水海關碼頭」是海軍的營區,印象中好像是海軍小艇隊及白雪藝工隊進駐在此!

這條「油車口木棧道」是欣賞淡水暮色最佳地點之一,「油車」是指榨油的機器,過去花生油是燃料,居於安全起見「油車坊」通常在市街聚落的邊陲,清道光咸豐年間,泉州人在此設立榨油坊,「油車口」是指榨油坊的門口!

民國69年我服役的地方就是右前正在整建的營區,每次經過懷念特別多,聽說這裡還是清法戰爭「水雷營」的舊址!
當年清法戰爭清軍指揮官孫開華,以沈船及水雷封鎖淡水河,法軍艦隊無法通過遂決定以艦砲火力掩護,派出陸戰隊在滬尾進行強勢登陸,目標奪取砲台並佔領水雷營,然後進行掃除水雷,讓軍艦進入淡水河佔領滬尾,做為進攻台北府城的前進基地,可見水雷營的重要性!

「蘇府王爺廟」又稱「忠義宮」,建於咸豐三年(1851年) ,現在所見廟宇於民國102年重建過,廟中主祀台灣第一尊蘇府王爺,台灣其他的蘇府王爺,都是從這裡分支出去!相傳光緒十年(1884年)清法戰爭中「蘇府王爺」曾顯靈助陣,拒退法軍,戰後提督章高元於隔年獻「威靈赫濯」匾額!
其實清法戰爭中「神明顯靈助戰」傳說,還有福佑宮的媽祖(光緒帝御賜「翌天昭佑」匾)、清水祖師廟的落鼻祖師(光緒帝御賜「功資拯濟」匾)及淡水龍山寺的觀音佛祖(光緒帝御賜「慈航普度」匾)等,對民心士氣有一定貢獻!

經過淡海路與中正路交叉口便看到路旁的「瓦店埤橋」,瓦店埤昔日為儲水灌溉之埤塘,1884年(光緒10年)10月8日上午,法軍自沙崙海灘登陸,編成五個中隊,朝新砲台(滬尾砲台)方向推進,目標是奪取水雷營,孫開華則率領擢勝後營在油車口嚴陣以待。法軍因受到溼地的阻擋,瓦店埤旁的小橋和小溪,就成為雙方爭奪的通道。清法兩軍就在瓦店埤附近展開肉搏血戰,瓦店埤一帶因此成為此次戰役中交戰最為激烈之地!

「淡水港燈塔」位在興建中「淡江大橋」旁邊,「淡水港燈塔」最早可追溯到嘉慶元年(1796年)創建於淡水河口北端的「望高樓」;光緒14年(1888年)由海關另建淡水港燈塔,為一座白色方形鐵塔,高15.8公尺;現在所見鐵塔型的燈塔是民國58年遷建迄今的方形鋼架,塔高32.7公尺,係一座無人看守之燈塔,「淡水燈塔」是本島第一座燈塔,也是全台唯一位於河口引導船舶的燈塔!
據說此地曾是「白礮臺」(中崙砲台)的位置,它是清光緒2年(1876)福建巡撫丁日昌巡臺時所建造之砲台,光緒10年(1884)清法戰爭時期,因砲台已老舊且位置太低靠近水面,因此清軍在砲台前方堆置沙包,安裝克魯伯大砲作為補強之用,同年10月2日,早上清法砲戰中,由於位置太過顯眼暴露,遭到砲彈擊毀!

穿過「漁人碼頭」直接前往淡水河口北岸,探訪昔日「望高樓舊跡」、沙崙海水浴場及沙崙石滬區!

前面這座觀景台大概就是「望高樓遺跡」的地方,「望高樓」是全台第一座燈塔,建於嘉慶元年(1796年),位於淡水河口北端。由於附近東北方的公司田溪口,夜晚或天色昏暗時容易被誤認為淡水河口,經常發生船隻擱淺事件,遂向諸船東募款,作為燈塔興建及營運經費,並請福佑宮代為雇工,每晚為燈塔點燃燈火,該「望高樓碑誌」今仍鑲崁於福佑宮廟內牆上!
「望高樓」塔身用天然卵石砌造,圓筒型,高約四公尺,其上裝嵌有玻璃燈籠,使用油燈,以花生油為燃料!

清末「中法戰爭」是淡水一件大事,話說清法雙方為安南北圻(越南北部)權益之爭,法國欲佔領台灣北部逼清廷退讓,出兵攻打基隆和滬尾,基隆被法軍攻陷,所幸清軍守住淡水河口,才沒讓法軍直入台北府城。
光緒10年(1884年)10月8日上午,法軍轄600名官兵含2個水雷兵分隊,搭乘登陸小艇,由沙崙海灘登陸,十點鐘向內陸進攻,不久,與清軍發生激烈戰鬥,直到中午法軍因傷兵後送與左翼一度遭清軍切斷,於是開始撤退,這是清末唯一的一場勝戰!

「沙崙海水浴場」已關閉,那一年在油車口服役時,每天晨跑都跑到這裡再跑回去,還好淡海輕軌在此設「沙崙站」,讓人不至於忘了它的存在,經過公司田溪對面就是淡水新市鎮了!

騎到輕軌「沙崙站」,應此行兩位「新北市水上安全工作大隊」成員之請前往「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看看,它就位於沙崙站前面,這棟新建大樓是由台北萬華搬遷過來的,水安隊與紅十字會深具淵源,曾是水安人與有榮焉!

「金色水岸自行車道」無法直接橫越公司田溪,必須在前面的「綠野馬術文創園區」前小巷左轉進入,經過一處聚落沿公司田溪左岸東行,再左轉接上「藍海橋」到對岸!

淡海輕軌「藍海橋」下的「公司田溪」為淡水地區第一大溪流,發源自大屯山,全長約15公里,流經港仔坪注入臺灣海峽。據稱今淡水大庄一帶是昔日「荷蘭東印度公司」所開闢的稻田,又稱「公司田」,這條溪流河口附近為大庄,故稱「公司田溪」!

越過「藍海橋」沿公司田溪右岸往西騎,很快的來到公司田溪的出海口,當年清法戰爭滬尾之役,就是從淡水河口到公司田溪出海口間的沙崙海灘登陸的!

公司田溪出海口每逢漲潮出海口寬闊,加上夜晚或天色昏暗時容易被誤認為淡水河口(港),故當地人又稱「假港」(假的淡水港)!

騎到海堤因修建工程只好原路折回濱海路三段,這個區域因處於公司田溪(假港)出海口之西北方平坦之地,故稱「港仔坪」;當年滬尾之役,清軍擢勝右營龔占鰲提督就是布署埋伏在這附近,適時對法軍發起突襲,並一度切斷包圍法軍左翼,對戰勝法軍具有絕對性影響,所以港仔坪又有「提督高地」之稱!

淡海輕軌「海洋科技大學站」位在港仔坪古戰場,車站月台有一座鍛鐵透雕的「龔占鰲提督」雕像,還有清法戰爭戰艦、古砲、水雷及戰況等浮雕看板,用來紀念1884年滬尾之役光榮勝利。因此,也有人稱「海洋科技大學站」為「港仔坪站」、「龔占鰲站」或「提督高地站」!

續沿濱海路往東行,到達「淡水行政中心站」左轉中山北路三段,去探訪「淡水公司田溪橋遺蹟」,昔時此橋是淡水往三芝、金山地區的要道,初建於清嘉慶17年(1812年)原為柴橋,惟毀於道光年間,至同治元年(1862年)乃由泉州黃龍安與台北陳悅記商號等捐資重建石板橋,現有「重建公司田橋碑」記錄修葺始末;石板三條并存,民國91年公告為縣定古蹟!(參考導覽資料)

參觀完「公司田溪橋遺址」後返回「濱海沙崙站」,這裡是淡海輕軌藍海線與綠山線的交會處,到達此處取左沙崙路一段前往「公司田溪程氏古厝」!

到達「程氏古厝」剛好遇到週一休館,只能從外面探視,「程氏古厝」為淡水新市鎮公司田溪地區碩果僅存的農舍,坐西北朝東南,遙望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和觀音山,一落雙護龍三合院格局,以安山岩為基腳,採唐山斗磚和山牆穿瓦衫(保護土埆磚避免雨水潤濕) ,以及明間防禦性銃孔(抵禦當時盜匪用),為淡水地區同類型建築中少見,周邊有竹圍環繞,溝渠流過,為典型農宅建築!

清乾隆年間先祖程耀事由晉江縣來台定居,第三世程光和遷居淡水大庄埔一帶,古厝創建年代已不可考,研判應在1884年中法戰爭之前(約清光緒初年1875年),當年滬尾之役時,清軍曾於此駐兵並圍剿法軍致勝,民國92年經新北市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參考導覽資料)

接著穿過新民隧道,左轉進入中正路一段22巷舊稱山仔腳的地方,亦即淡水高爾夫球場前緣,現在這裡設立「滬尾砲台公園」,清軍在後面的烏秋埔建立「內城岸」,作為第二道防線!

前面廣闊的稻田、天生國小原是密林沼澤濕地,「清法戰爭」的古戰場,當時法軍從天生國小辛苦前進,法軍以優勢的武器射擊清軍,清軍利用地形衝殺法軍,清法雙方在中崙圳附近展開激烈戰鬥,現在已大樓林立,世事變化真是滄海桑田!

山仔腳產業道路旁這條灌溉溝渠,應該就是當時的「中崙圳」,很難想像當時戰況的慘烈!

回程刻意騎往淡水老街,從馬偕街進去就看到「滬尾偕醫館」及後方高聳的「淡水禮拜堂」;馬偕牧師於1872年抵達淡水,即在其租寓所開始醫療施診,翌年另租民房為診所,名「滬尾醫館」為北臺灣第一間西醫院,1879年獲一位同姓馬偕船長夫人為紀念亡夫而捐款重建醫館,於同年9月14日落成,名為「滬尾偕醫館」!
偕醫館為馬偕所設計的,閩南式民宅結合西洋門窗,內部設有壁爐,樸實的外貌很難讓人想像是台灣醫學的發祥地,曾在此發現人體內肺蛭蟲,此為全球首宗病例!
1884年清法戰爭時,因搶救傷兵而獲軍功,後人因應時局需要,於1912年移往台北新建院舍,即今「馬偕紀念醫院」,此後建築體經多次修復,但大致完整保存至今,1998年經台北縣政府指定為古蹟保存!(參考導覽資料)
旁邊「淡水禮拜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淡水教會)是馬偕牧師來台建立的第一間教會,哥德式建築風格與閩南式「滬尾偕醫館」相互輝映!

走讀至此今天行程到此結束,回想民國69年調任淡水服役,時光荏苒匆匆已過40餘載,滬尾的五虎崗、四大宮廟、水峻頭、紅毛城、古砲台、沙崙古戰場………等,還有我在這裡當兵的往事,一幕幕像電影一樣,唉!往事只能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