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山河位於冬山及五結地區是宜蘭著名的景區,沿途人文自然景觀豐富,並有生態綠舟、冬山河親水公園、國立傳藝中心及三奇美徑、五十二甲溼地等景點,今天我們計畫沿冬山河自行車道來一趟輕旅行!
冬山河清朝名為「加裡宛港」,「港」的意思是「平緩可行船的河流」,遠及北海岸的海船,可在出海口處或中游的內陸碼頭「利澤簡」卸貨,再以駁船、鴨母船等小型河船,送到現在的冬山市街與羅東鎮,或將內陸的貨物運載出海!
日據時期各類陸上交通工具的開發,造成航運日益沒落,直到1982年清水大閘門落成,冬山河對外運輸終至消失,僅剩河船運輸功能。時至今日綠色旅遊興起,冬山河航運由貨運轉為載客、釣魚、獨木舟、風帆、龍舟比賽等,讓冬山河上的人為活動有了更多元的選擇!(參考導覽資料)
早上六點十七分從萬華搭區間快火車到羅東車站已是八點十分了,整裝完沿台9線往南騎,這是前往冬山河最早最便捷的路線,約莫一刻鐘看到冬山河上那座「森之脈舊鐵橋」,表示冬山市區快到了,現在這裡開闢為「冬山河森林公園」又稱「生態綠舟」,也是一處不錯的休憩公園!

「冬山河自行車道」從冬山車站到下游「五結防潮閘門」繞一圈約24公里,我們決定逆時鐘方向騎行,先去三奇美徑、五十二甲溼地、利澤簡老街、冬山河右岸參觀,再從左岸自行車道騎回來。前面冬瓜棚造景的冬山路是冬山老街的街頭,今天我們就這裡開始!

旁邊是「舊冬山橋」原名「冬瓜山橋」,建於日據時期昭和五年(1930年)距今已有95年歷史,是前往羅東、宜蘭或梅花湖的重要橋樑,聽說是蘭陽第一座水泥橋。圓形橋頭柱、橋體、橋柱為鋼筋混凝土,橋墩基腳並疊砌石塊,護欄以連續之拱型開口,造型典雅,是宜蘭縣少數保存至今的日據時期橋樑之一;光復後更名為「冬山橋」,橋頭落款「昭和五年」改為「民國十九年九月竣工」,2002年6月21日登錄為宜蘭縣歷史建築!(參考導覽資料)

「舊冬山橋」橫跨於冬山河支流安平坑溪上,橋梁上游20公尺處河畔,據當地人說這裡過去是冬山的露天游泳池,也是端午節龍舟競賽的所在,很難想像當時熱鬧非凡的情景!

沿冬山路往前騎,座落於冬山老街尾端這棟「舊冬山鄉公所」日據時期稱為「冬山庄役場」(0900、1.06K),始建於昭和4年(1929年),昭和7年(1932年)因庄役場狹窄重建,原為一層ㄇ字形瓦頂建築,兩側為長條窗、邊門條形對柱、洗石子外牆及中央八卦門為主要特色,是宜蘭地區少數仍保存之日據時期庄役場建築,光復後增建二樓並仍作為冬山鄉公所,極具歷史文化價值,2015年7月登錄為宜蘭縣歷史建物!

接著左轉沿成興路往東行,到達宜30縣道+13.5K處的三奇村(0910、4.05K),左轉穿過奉尊宮便看一望無際的稻田,這裡便是冬山鄉有名的「三奇美徑」所在地!

現在正值水稻成熟季節,黃金稻穗隨風搖曳非常壯觀,沒有電線桿、電線等人為干擾顯得格外乾淨,有人亦稱「三奇美徑」為冬山的伯朗大道!

「三奇美徑」在藍天白雲襯托下美得不可思議,騎行其中輕鬆寫意,令人流連忘返!

從奉尊宮到協松路,有一條寬約五公尺、長約一公里的田間小路,蜿蜒曲折,據說沿途有九個彎道,看了就舒服!

我們沿稻田中的三奇美徑前行,很快的到達協松路路口,前面是「黃金河稻」的出發點及終點,河道上放列十幾艘色彩繽紛的獨木舟,它是利用「林和源圳隆興第三支線」長400公尺的水道划行(往返約800公尺),是一項不會游泳也能玩水的水上活動,獨木舟划行在蜿蜒廣闊的黃金河道中,既美麗又浪漫,可以從不同角度欣賞冬山鄉之美!

道路旁收割完的稻草,一叢叢的矗立在田中,處處充滿豐收的喜悅;遠方是潤泰精密材料公司,早期力霸水泥有一條鐵路側線連接北迴線,建於民國65年,79年停駛,現在規劃為鐵道步道,全長1.4公里,它見證了力霸水泥產業運輸的發展過程,下次有空可以去走走!

「五十二甲濕地」因昔日開墾的土地面積有五十二甲而得名,此地原為冬山河舊河道流經之地,水患嚴重,長久以來皆為低窪濕地,如今大部分稻田已成沼澤地,成了候鳥與水鳥的絕佳棲息場所!

道路旁種植許多俗稱「水茄苳」的穗花棋盤腳及風箱樹,因耐風耐鹽,常植於海濱地區,做為防風固土之用,每年6-8月是它的花季,夜晚盛開可以聞到淡淡的香味,白天掉落,現在還能看到一些花朵掛在樹上!

「風箱樹」生長快速、木質輕盈,非常適合早期打鐵店製作打鐵冶煉用的鼓風爐風箱而得名;另因葉子類似番石榴,又稱為「水芭樂」、「水拔仔」;且具有圓球狀的小花而有「珠仔花」或「珠花樹」的別稱!
風箱樹為落葉性灌木,高約1到3公尺,花期每年4~6月,現在已屆開花末期,花朵芳香濃郁,能吸引昆蟲覓食的蜜源植物,並喜愛潮濕的環境,昔時先民常將種植在溪流土堤邊作為護堤植物,本來在宜蘭數量很多,但是因為水稻田減少,加上許多河堤、溝渠水泥化,使得風箱樹的生長棲地消失,現在已是一種瀕臨絕種的水生植物,經復育後目前這裡是全台風箱樹數量最集中的地方!

很快的來到利澤簡老街(1030、8.46K),此處原是利澤簡的渡船口,現已成柏油路,僅留下一個利澤簡橋橋頭柱見證,「利澤簡」又稱里德幹、奇力簡(幹或簡,台語均唸做港),原是噶瑪蘭族「里德幹」番社所在地,原意為「休息地」。因位於冬山河舊河道旁,設有渡船口,上通冬山鄉,下接冬山河口的加禮宛港,成為溪南地區河運重要的轉運、休息站,貿易範圍包括鄰近的壯圍、冬山、蘇澳及內陸的羅東,一時商賈雲集,街肆繁榮,鄉民皆乘駁仔(手划船,形似傳統龍舟)來此買賣交易!
但隨著陸路交通的開通,水路沒落,本地商業也隨之蕭條,僅留下幾幢老街屋見證昔日的風華!(參考導覽資料)

「利生醫院」為利澤簡老街年份最久遠的西式建築,最初主體僅是左側一層樓建築,興建於日據時期大正13年(1924年),轉角處二樓建築(原利澤簡信用組合)建於昭和9年(1934年),民國62年(1973年)購回做為利生醫院使用,整體建築帶有昭和時期現代主義建築的影子!

對面的「利澤戲院」於1964年開幕,繁榮時期有電影、歌舞團和歌仔戲等巡迴演出,歌仔戲巨星楊麗花到此登台時,曾造成萬人空巷,在當時堪稱「有錢還買不到票」!

這條利澤簡老街,全盛時期商行、米店、打鐵店、棉被店、雜貨店、中藥店、餅店等商家林立,現在除利生醫院、利澤戲院外,左前方仍留有「林益發商店」這棟巴洛克建築讓人緬懷!

「永安宮」位於老街上,創建於清道光6年(1826年),主祀天上聖母,陪祀關聖帝君、福德正神,俗稱媽祖廟或媽祖宮,為溪南最古老的廟宇,座東朝西,與宜蘭市昭應宮為縣內唯二背海面山的媽祖廟,現在所見宮廟為昭和3年(1928年)改建的,2006年舊廟被列為縣定古蹟,2016年11月17日新廟落成,成為舊廟在前、新廟在後的布局!
據稱本地原為冬山河河道上的渡口,船駛入港口時常擱淺,因請媽祖庇佑才得以順利通過;另相傳有一艘載著湄洲媽祖祖廟媽祖神像的平底仔船,由於水淺無法進利澤簡的港口,船員遂對媽祖禱告,不久海水暴漲,及時順利進入內陸河道,當地居民為彰顯發生奇蹟之地及媽祖神力,稱此地為「奇力簡」或「奇力港」(台語港與簡同音)!

資料顯示這裡還有一棟「利澤簡教會」,找了半天原來是招牌掉了,後來看到二樓尖拱立面及十字架才確定。清同治12年(1873年)馬偕博士前來噶瑪蘭傳教,1885年在這裡建立了一所「基督長老教會利澤簡教堂」,當初用泥磚建造屋頂用茅草覆蓋的教堂並非現址,這棟是1964年重建的,現已改建為二層樓建築,至少讓我們瞭解馬偕曾到過此處!

離開利澤簡老街前往冬山河右岸自行車道,這裡有座「利澤簡橋」(1045、9.96K),紅色鋼繫拱橋,單孔跨徑148公尺,美麗的造型是冬山河的地標,看到它表示到了冬山河親水公園,銀隆老弟情不自禁的先拍一張!!

「利澤簡橋」舊稱「捷徑橋」是台7丙線橫跨冬山河的橋樑,也是遠眺龜山島,欣賞冬山河美麗風光絕佳之處!

這附近有一座優美的「飛虹橋」,橋橫跨在林和源圳上,全長44.8公尺、寬5.3公尺,造型仿中國河北趙州橋深具特色,這裡也是欣賞五十二甲溼地的好地方!

續沿冬山河右岸自行車道前行,騎上五十二甲溼地那條冬山河舊河道上的小橋(1110、10.65K),聽說舊河道現在整治得很好,有落羽松步道,也可坐鴨母船遊河,來冬山河玩這裡也是不錯的選擇!

對岸是「冬山河水上運動訓練基地」,小風帆已快樂的出航了,在炎熱的夏天裡水上活動是最令人嚮往的!

冬山河右岸自行車道左下方河邊有一座紅色的「鎮河廟」(1116、12.02K),冬山河利澤簡橋到傳藝橋之間有一大彎道,形成河沖地形常患水災,當地人希望冬山河不再氾濫,便立八卦太極石敢當,後改建鎮河廟,楹聯曰:「鎮守此寺安社稷,確保社尾與此河」。
此廟興建於民國76年,為宜蘭早期唯一主祀姜子牙的廟宇,昔時這裡也是冬山河泊船碼頭舊址之一!

經過傳藝大橋後來到「國立傳藝中心」(1122、12.83K),我們沿園區外圍冬山河自行車道往北騎,曾經參觀過傳藝中心,是座不錯的文化景區,今天只是騎車經過聊表心意!

穿過加禮遠橋到達「清水抽水站」後,自行車道忽然被一道鐵板牆堵住(1131、15.67K),旁邊貼一張公文:「因五結防潮閘門改建工程,冬山河右岸自行車道自113年9月20日至116年7月31日施工封閉,敬請繞回台2省道通行,不便之處敬請原諒!」,眼看就要接上宜22縣道,唉!只好往回騎!

前行約500公尺騎上台2線道,這裡是橫跨冬山河的「加禮遠橋」(1136、15.77K),當初先民到達這裡,因此地為噶瑪蘭族加禮宛社所在地,就以此稱冬山河為「加裡宛港」!

過橋後右轉沿冬山河左岸自行車道往東騎,很快的來到「五結防潮閘門」,又稱「清水大閘門」,整排閘門,橫臥河道,守護冬山河的門戶!

到達「五結防潮閘門」南端,左轉沿清水自行車道前行,到達清水海邊(1144、17.21K)美麗壯闊的太平洋及龜山島躍然眼前!

原路折回,過橋後左轉接上宜196縣道往西行,很快的看到一座大廟--「一百甲城隍廟」,此地在清領時期漢人開墾的土地面積約一百甲而得名,原為「大眾廟」,因鄰近冬山河,早期渡船者眾,每遇汛期常有船難發生,廟祠奉祀之罹難者多數為無主骨骸,為當地民眾的信仰中心!
「大眾廟」經數次翻修規模越趨擴大,至2005年重新改建成現今模樣,2006年大眾爺升格為城隍爺後,廟名也改為「城隍廟」!

回到冬山河左岸自行車道,下孝威這段自行車道雖然沒有行道樹,但沿河道路蜿蜒曲折,非常優美!

眼看穿過「冬山河左岸親水公園」就要回到冬山市區了,結果到達「冬山河水上運動訓練基地」時車道又被堵住了,原來因為7月5日~8月17日舉辦「國際童玩節」整修內部自行車道被封閉,只好下了堤頂沿「頂橄社排水」往前騎,在迷路狀況下,只好祈求老天保佑!

經過台7丙線「冬山河親水公園」大門,公告「本日休園」,怪不得今天雖例假日,感覺遊客不多,出門果然要看黃曆!

從利澤簡大橋北端繞回「冬山河左岸自行車道」,繼續今日的行程,這裡舊屬三堵聚落範圍(對岸有頭堵、二堵聚落),堤頂一排落羽松,想必進入秋冬季節這裡一定很美!
據當地人說冬山河未整治前河道彎曲支流港汊很多,遇大雨經常淹水,尤其是三堵這裡,這條河舊稱武淵港或三堵港,後來稱為羅東溪,直至民國56年宜蘭大水災,當時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下令整治,才改名為冬山河!
整治後冬山河水流平緩,水量穩定,平均水深約2公尺,中游河段由茄苳橋起至利澤簡橋下游止,長約3500公尺,寬100公尺的平直水道,成為遊船、獨木舟、風帆、龍舟比賽的好場所!

續行經過打那岸排水橋,到達十六份古圳橋前右轉前往「武淵水火同源」,它位於國五高速公路橋下,「武淵水火同源」和台南關子嶺一樣,都是地底同時冒出天然氣和湧泉,且是台灣北部唯一的水火同源天然地理景觀!

離開「武淵水火同源」接回「冬山河左岸自行車道」,經過宜冬橋這個區域為珍珠社區(1251、27.61K),古稱「珍珠里簡」,係平埔族噶瑪蘭三十六社之一,社區136公頃幾乎是一望無際的稻田,典型的農業聚落!
「珍珠」一詞有二種說法,一是珍珠社區位於冬山河中游沿岸,早期有一港口經常有船隻來往於東南亞等地,並帶回許多珍珠、瑪瑙,因此,在港口附近土地均能輕易撿到珍珠、瑪瑙而得名;另一說法是珍珠里簡在噶瑪蘭的譯音係「燒酒螺」,早期社區環境無污染,社區內田地及水溝經常可見許多燒酒螺的蹤跡!

森之脈舊鐵橋是以龜山島的形狀設計的造型,這處彎道是捕捉火車通過鐵橋最佳的位置,等了許久才看到區間車過鐵橋的畫面!

經過鐵道下方就看到一大片「波坡草」田,它是藜科地膚屬植物「地膚」,樹枝經過太陽曝曬後可以做成掃把,因此又被稱為「掃帚草」,成熟的果實可以作為利尿、治療皮膚搔癢、濕疹之藥材!
「波坡草」圓滾滾的外型非常可愛,聽說遇冷會從綠色變成紅色,現在是翠綠不知深秋會不會轉變為深紅?不過,現在能看到整齊翠綠圓滾滾的小丸子已心滿意足了!

這裡是冬山河自行車道岔路,往左可到冬山車站,我們沿冬山河舊河道而行,水道對面是佔地18公頃的冬山河生態綠舟(原冬山河森林公園),冬山舊河道(安平坑溪)是昔日往返冬瓜山跟三堵、利澤簡之間重要的水道,現在兩側種滿落羽松,當秋冬來臨又將是另一種美麗的景緻!

到冬山老街吃完有名的蔥油餅、米粉羹、臭豆腐及黑糖粉圓冰等美食,回到「冬山車站」已快下午二點了(1356、29.83K),這座車站設立於日據時期大正8年(1919年)3月稱為「冬瓜山驛」,1920年更名為「冬山驛」,2009年配合台鐵冬山河橋興建,改建為東部第一座高架車站,瓜棚造型的月台被譽為台灣最美的火車站之一!
看看時間準備搭2點51分區間車返回台北,今日行程來去匆匆,繞一圈才30公里,但也收穫滿滿,惟尚有意猶未盡之感,留待下次再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