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兩日「花東三小橫」已近尾聲,進入東河小鎮(1340、台11+131.5K)用完午餐,續沿海岸公路南下前往台東,這段路全程約36公里!
「東河」位於台東縣北端成功鎮下方,原名「馬武窟」阿美族語意為『撒網捕魚』的意思,清初稱溪南為大馬武窟,溪北叫小馬武窟,後來改稱大馬、小馬,東河村位於大馬是阿美族主要聚落,光復後以馬武窟溪水向東流出海,因此取名為「東河」,這裡除東河舊橋外,最有名的就是東河包子,一定不能錯過!

很快的來到「金樽遊憩區」(1400、台11+135K),這裡是眺望金樽漁港、沙灘、海灣及陸連島最佳的位置,觀景下方那座陸連島因形似酒杯,故被稱為「金樽陸連島」,又因頗似船錨,亦稱「錨島」或「錨狀礁」,該地為是台灣唯一正在形成的陸連島,深具學術研究價值!

花東海岸公路最大賣點是雄偉海岸山脈及浩瀚太平洋,尤其在藍天白雲下將台東藍展現的淋漓盡致,騎行其中非常舒服,如果太陽小一點則更佳!
經過隆昌、興昌終於到達東河鄉最南的村落--「都蘭」(1430、台11+145K),它是東海岸南段最大的部落,並保有一座古老的「新東糖廠」,它興建於日據時期昭和8年,是座紅糖製造工廠,曾是此區的經濟命脈,但經過二次大戰轟炸及製糖業式微後,停止運作走入歷史,此建築於民國91年登錄為台東縣歷史建築,現規劃為「新東糖廠文化園區」,因天氣實在太熱,我們只好進入園區咖啡屋吃碗愛玉冰,順便吹吹冷氣再出發!
其實日據時期東海岸成功到大武沿線都種植甘蔗,剛才經過隆昌、興昌到都蘭,有著一線、二線、三線、四線、五線小地名,是日本人為了製糖事業,在此地種甘蔗配置的地方,還有舊廍等;另外,台東地區除台東糖廠外,還有都蘭新東、泰源及利吉等三座紅糖工廠,再再見證台東糖業發展!

「水往上流」位於都蘭村附近(1506、台11+146K),雖然來過好幾次,但還是進來看看不讓行程留白;公路旁這條灌溉溝渠,順著水溝蜿蜒往上流去非常神奇,其實它還是往下流的,只因為路旁景物因傾斜度大於路面,而造成好像「水往上流」的錯覺,雖然知道這個道理,看起來還是很特別的!

接著到「加母子灣」(1512、台11+147.5K),阿美族語是「抓取、獲得」的意思,這處的內凹海灣,風平浪靜海水清澈,少數巨岩散落海灣內外,豐富的海洋資源,阿美族人認為是祖先留下海的重要生活海域,每年舉辦海祭、辦理生活中婚喪喜慶等大小事慶功宴的地方!

往南遠眺那座小山,阿美族人稱為「加路蘭山」,意為祖靈之地,因過去曾有阿美族加路蘭部落勇士為護土而殉難於此;漢人則稱「猴子山」,因從台東往北望那座小山像猴頭而得名,現在則屬於台東志航基地範圍,東側海岸為「富岡漁港」所在!

因「渚橋休憩區」、「郡界休憩區」與「加母子灣休憩區」相距不遠,我們就不進入直接掠過!很快的來到卑南鄉與東河鄉的鄉界,這裡稱為「郡界」(1519、台11+149.5K),日據時期是台東廳與新港郡的邊界!

經過天水橋道路兩側種滿椰子,大約從台11+150K→台11+151.5K之間,蔚藍海岸與椰林相呼輝映充滿南洋島嶼風光,故此段稱為「椰子海岸」!

到達真砂橋(1525、台11+151.7K)這裡是「富山漁業資源保護區」,早期這裡是「杉原海水浴場」,是台東縣唯一的海水浴場,「杉原灣」阿美族語意為「閃閃發光的海灣」,1.5公里長的金黃沙灘,是東海岸難得一見的景觀!
早期富山海域漁類資源很豐富,後因過度漁撈,海域生態破壞殆盡,現在設立保護區期能恢復往日盛況!

左前方被白色圍籬阻隔的是「美麗灣渡假村」,2003年台東縣政府以BOT方式將位於杉原海岸6公頃土地出租於美麗灣公司,惟開發時刻意迴避環境影響評估程序,遭到法院判決環境影響評估程序與建照發放皆屬違法,現在仍無法營業!

續行約一公里到達「富山漁港」(1530、台11+153.2 K),它位於杉原海洋生態公園的南端,早期因魚產豐富,又稱「漁場」,記得民國58年我就讀卑南國中時,學校自購兩輛大巴士(一輛尖頭、一輛平頭),那時家住初鹿,上學都要坐交通車,其中有一條路線就是行駛到「漁場」 (卑中→南王→卑南→大橋→富岡→漁場、約15公里),在那個交通不發達的年代,這是學生上學一大福利!

騎行中如果你有注意到,這裡的橋名很特別,如小瀧橋、籐橋、都橋、漁橋、千鳥橋、渚橋、幸橋、入船橋、天水橋、真砂橋、追風橋、入江橋等等,充滿日本大和風味,與漢人命名方法不同,這應該與台11線海岸公路興建有關,這條道路於日據時期昭和5年(1930年)完成海岸公路台東至靜浦段,俗稱花東海岸公路,當時也稱為東海道,所以沿途橋名充滿日本味道,很有意思!
離開富山村前面有座不顯眼的「黑髮橋」(1532、台11+153.9 K),卻有著一段傳奇的故事,相傳過去一位阿美族頭目,為了興建穿過溪上的橋樑,但一直被洪水沖毀無法完成,請示天神需要社內一名女子獻祭,頭目不捨,但頭目女兒卻以此為己任,當晚剪下長髮,作為獻身的訊息,然後消失在黑夜中,果然,溪水穩定了,頭目也完成橋樑,所以名為黑髮橋!

經過「加路蘭遊憩區」時園區正在整修,無法欣賞到美麗壯闊的杉原海灣;往東遠眺海的盡頭,可隱隱約約的看到綠島!

終於來到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小野柳遊憩區」(1545、台11+156.5K),因時間關係我們沒進入參觀!

接著從小野柳旁的富岡「漁山新村」進去,這是民國44年自大陳島(所屬漁山列島)搭軍艦撤退來台的漁民居住的地方,民國54年村民集資安奉家鄉的神明,取名「海神廟」,主祀如意娘娘,祂是江浙沿海漁民祈祝平安的主神,是全台唯一的。民國59年空軍志航基地闢建,漁山新村遷至現址,空軍協助遷建新廟,因此格局與一般民間不同,使得海神廟成為全台唯一由空軍興建的廟宇!
相傳如意娘娘其父捕魚遇難,祂在父親落海的地方跳海尋父仙逝,次日在其跳水處尋得一根木柴,上面隱約有著如意的字樣,村民遂用此木柴雕刻成「如意娘娘」神像來紀念,據說能保佑漁民出海捕魚平安,被視為海神,因其事蹟酷似媽祖傳說,所以有人亦說她是媽祖的妹妹,她不僅是村民的信仰,更見證大陳義胞渡海來台墾拓的事蹟!

從廟旁騎下來就到達「富岡漁港」,原名「加路蘭港」,規模僅次成功漁港,是台東縣第二大港,是前往綠島、蘭嶼登船之處,下午的漁港沒有魚市、鮮少遊客,顯得冷冷清清的!

從中華大橋往南望,隱約能看到左側的鯉魚山及右側很小的貓山,在台東平原上流傳著一個「貓抓鯉魚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台東平原是一個人間仙境,這裡住了許多動物,因吸收日月精華,慢慢修練成精,尤其是住在太平洋的兩隻鯉魚精,常會趁暗夜偷偷上岸擾亂百姓,幸好台東平原也住著一隻貓精。只要鯉魚精一上岸,就會發生貓抓鯉魚的戲碼,但這些妖精只要見到太陽,就會幻化成石頭,一動也不動,直到太陽下山才會變回原形。但每次貓即將抓到鯉魚時,不是被牠逃入海中,就是太陽升起,就這樣追了好幾千萬年!
有一天,鯉魚精又上岸危害百姓,還是被貓精發現,免不了又是一場貓抓鯉魚的戰爭,追呀!追呀!公鯉魚跳入海裡,就快抓到母鯉魚時,太陽出來了,母鯉魚及貓都變成石山,佇立在台東平原上,這時剛好有一艘西班牙船艦經過,看到有一座山寶石閃閃發亮,於是派兵上岸將「魚眼」挖走,鯉魚失去靈性變不回原形,而貓看到獵物不動牠也不動!
從此以後,在台東平原上就看到一座「貓山」,遠望著「鯉魚山」,而海上還有一條公鯉魚(綠島)回頭看鯉魚山,希望老婆趕快回來。現在到鯉魚山鐵馬道上(原鐵路),往衛星轉播站的峭壁上看,還遺留一個深陷的眼框!

中華大橋東側下方是有名的「活水湖」,水源來自卑南溪地下湧泉,全長約1200公尺、寬100公尺、深3公尺,是每年舉辦龍舟賽和全國鐵人三項等大型體育活動的場地,與琵琶湖相距不遠,惟非經申請嚴禁游泳等水上活動!

下橋後右轉接上台東市外環道「特二號道路」,它是以日據時期阿美族馬蘭部落偉大頭目「谷拉斯•馬亨亨」命名,故稱為「馬亨亨大道」,這是前往台東車站最近的道路!

到達馬亨亨大道900巷右側小路可通往「貓山」,它是由三座小山組成,近看外形像「蝙蝠」,相傳過去東海岸阿美族人要進入臺東平原交易時,必須在此向卑南族人繳納海產做為「稅收」!
這裡也是我們高中時代的靶場,第一次實彈射擊就在這裡,當時曾經從中間那座最小的山頭走上去,先往貓尾走,再回頭走向貓頭,最後從中間的貓腹下山,才十幾分鐘就走完了,真是一座超迷你的小山!

續行到外環道起點附近,貓山看來像蹲坐的小貓,頭朝向富岡的方向,山背長滿芒草,風吹起來時像貓毛一般,不過現在雜樹長出來了,樣子就要靠一點想像了。「貓山」高57公尺,因山形似伏臥的貓而得名,與「鯉魚山」遙遙相對,它的地質結構與「鯉魚山」不同,是屬於利吉層中外來石灰岩塊,因周圍泥岩逐漸風化,而形成現在的模樣!

終於在下午四點半到達「台東車站」,二日花東三小橫全程結束,感謝老天幫忙,原本氣象報導下雨天氣,卻是豔陽高照的大熱天,雖然很熱但卻把最美的風景給我們,也感謝同行的朋友,有你們真好,我是台東人「我愛台東」下次再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