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日常眼光,到屬於你的風格樹
這禮拜來諮詢的客戶問我:「老師,我的工作不像妳,可以接觸那麼多漂亮的人事物,但我想提升自己的穿搭品味,有沒有什麼建議?」
雖然我不常寫懶人包式文章,但從以前到現在的工作經驗,的確能濃縮成幾個核心心法與大家分享。這四個小技巧,不只適用於穿搭或配色,想提升審美品味的朋友都可以參考。
vol.1|培養眼光,海量觀察
我剛進城邦、還是菜比巴的菜鳥編輯時,每個攝影師、設計師和各領域老師都會提醒我:「多看,多觀察。」
說穿了,品味就是認出好東西的能力。
觀察,並不只是「滑手機看美圖」。它更像是用眼睛去「摸」質感:布料在陽光下的顆粒感、金屬邊緣的冷熱色差、拍攝現場空氣的濕度,甚至是一位穿著得體的人,走進咖啡廳時讓空氣發生的微小震動。
一個懶得親自找答案、只求速成或全靠 Google、ChatGPT 的人,很難分辨好壞真假。因為品味最大的敵人,是相信網路上似是而非的資訊,而忽略第一手的真實體驗。
觀察需要耐心,也需要現場的多維感官。不只是「看」,還要「聽」背景音樂、「聞」氣味、「觸」材質,讓所有感官一起學會辨別細節。

vol.2|有意識地分析,練習拆框
學習初期,觀察模仿不可少;但要實際運用,就得學會「拆框」。拆框,像是剖開一朵花,去看它的花瓣、花蕊、莖與根是如何支撐整體之美。
以首圖 ELLE Korea 2023 七月號 的美甲專題為例,企劃主題是 a midsummer dream:
- 色彩:指甲油的色相、飽和度與膚色的對比
- 服裝:材質是否呼應主題的季節感
- 道具:玻璃杯的折射、水果的色溫
- 光線:偏黃的光線如何塑造氛圍感
- 姿態:手部動作是否與服裝線條呼應
試著從各個切面去看,並問自己「為什麼?」
當你能從第一個「為什麼」問到第五個「為什麼」,就不只是看到表面,而是在建立屬於自己的分析系統。

vol.3|建立資料庫,累積靈感
日本創意總監水野學在《品味,從知識開始》說過:「沒有來自雲端、從天而降的靈感,都是經過一點一滴、務實且不起眼的輸入,才會有跳躍性的產出。」
靈感資料庫,不只是存照片。它可以是:
- 一幅在美術館看到的畫作
- 一句電影台詞
- 一首很喜歡的音樂片段
- 一眼陌生人在街頭的穿搭用色
- 甚至是一次觸感的記憶,像皮膚在冬日陽光下的暖度
我習慣將它們按照顏色、質地、情境分類,放進數位資料夾,也會保留一些實體物件,例如散步時撿的葉片、布料色卡、設計精美的紙材等。
當資料庫累積夠多,你會發現自己下次選擇顏色、搭配服裝,甚至佈置空間時,直覺就能挑出正確的素材。

vol.4|擁有風格,梳理脈絡
擁有很多衣服卻每天覺得「沒有衣服穿」的人,就像收集了各種行道樹的葉子,卻不清楚自己要的是葉子,還是一棵能長成風格的蒼天大樹。
風格不是「買更多」,而是「刪到對」。
然,懂得捨去需要脈絡,也就是能讓你知道「為什麼」、「原因為何」的結構。當你擁有系統化的邏輯,即使面對龐雜資訊,也能整合重組,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案。
風格的形成,來自「控制」與「捨棄」:
- 懂得控制色調範圍
- 懂得材質之間的對話關係
- 懂得自己的服裝數量與風格款式
當你學會捨得,這些限制會讓你的美感更集中、更穩定,也更能被辨識。
最後,我想對看著文字的你說:
提升審美品味,不是為了成就別人眼中的「漂亮」,而是讓自己看見更多的可能。當你的眼睛被打開,你會發現:每天出門前的那幾分鐘,不只是穿衣,是「再一次」對生活的溫柔編排。
願你在探索「美」的旅途中,樂趣無窮、不同凡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