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聽的來學習:
(Podcast)https://reurl.cc/daaWLD「我投資的配息很不錯,希望能累積每月有個2萬元,做為退休金準備。」
「真有那麼好? 是哪一檔啊?」
習慣在咖啡廳工作的我,雖然耳機裡聽著我喜歡的音樂,但似乎每回鄰桌只要出現投資的話題,音量都會大到不小心被我聽到。
投資一直都是大家感興趣的話題,而坊間的投資課程從來也沒少過,但從商品的認識、策略的運用、資金的來源,甚至是目標的設定等,卻常常有著一知半解的困擾。
我們這回先嘗試了解配息型ETF的可能風險,並藉此尋找降低風險的投資策略。
配息型ETF的可能風險
「你想要配息多一點還是能夠複利增長?」
每回朋友在詢問該買甚麼前,我習慣先問這個問題,畢竟這關係到後續的目標設定。
「小孩才做選擇,我兩個都要!」
這句廣告台詞,似乎在很多地方都試用……
「人性本貪!但你的願望其實並不存在啊!」
既要本金能持續增長,又希望配息能令人滿意,這實在太難了! 投資還是務實一點比較好。
所以,如果要的是現金流(被動收入),那本金應該要力求穩定(波動小)。對年輕人而言,或許不會在乎本金的波動,因為就算下跌虧損了,有的是時間能等它漲回來(如果運氣好的話,但這也不是保證)。
但對準備退休金的相對高齡者而言,開心領息之虞,卻發現本金不定期有較大跌幅,甚至有可能持續向下修正,會帶來無形的壓力,對於投資會開始產生疑惑,畢竟沒人希望透過投資帶來的是反效果。
此時有個指標可供參考 - 年化標準差,這是「一年內報酬波動程度」的統計指標,代表投資報酬率偏離平均值的幅度大小。數字越高,代表一年內可能出現的漲跌幅度越大;反之則表示報酬較穩定。亦可作為價格波動大小的參考數據。
以下分別就較熱門的配息型股票、債券來比較其年化標準差,就能清楚其差異。
(配息型ETF)-股票

圖一 配息型股票ETF (資料時間8/12)
近一年的年化標準差,剛好涵蓋今年四月受關稅議題而下跌,及後續的回漲,因此有較佳的參考價值。此回比較的重點不在配息率的高低,而在價格的波動度。從圖上數據可發現到0056的波動較00713高出許多。
投資標的波動如果較大,常會出現兩種狀況:
(1) 因上漲而產生的價差獲利:
已抵過未來數年的可能配息金額,該不該獲利了結? 落袋為安也就意味著失去未來的配息現金流。
(2) 因下跌而產生的價格虧損:
感覺過去數年的累積配息做白工,該不該繼續持有? 因擔心而賣出也就意味著浪費過去的時間價值。
(配息型ETF)-債券

圖二 配息型債券ETF (資料時間8/12)
債券其實會受到市場利率的影響,而公債的年期越長,其受的影響越大。近年來因為美國的市場利率一直居高不下,也讓債券價格產生不小的跌幅。從圖二可發現到長年期的政府公債ETF、公司債ETF都屬於波動較大的,中、短期的公債在近一年反而僅有個位數的波動。
配息型ETF的避險策略
我們設想一個情境,能否在領利息的過程中,不用太過擔心本金的波動,甚至能有降低本金虧損的機會。而這又引出另一個觀念 – 正和遊戲。
一般股票或是ETF的買賣,大多屬於「零和遊戲」,也就是有人想買,也同時要有人想賣,經過價格的撮合後完成交易。
但若目標是想「存股」,希望未來能持續領息,就必須讓價格波動的影響降至最低,也就是努力壓低投資的平均價格,讓未來就算有下跌回檔的情況發生,本金的部分依舊為「正報酬」,這就是所謂的「正和遊戲」。
說到這,你可能會認為除非早期價格還很便宜時就開始購買,或是運氣好買到相對低的價格,否則如何能夠在未來遇到下跌時依舊是正報酬? 但若是依這樣的觀念,投資的好壞豈不就要歸咎於「命運」? 要嘛出生早、要嘛命格好?
多點理性,少些感性,才能讓投資有好的結果
若要講個可嘗試的投資策略,「定期定值2.0版」是個可參考的方向。我常開玩笑說這是個「知易行難」的投資策略,因為一切很講求紀律(但這也是投資的基本功,對吧?)。
簡單說,就是透過「定期定額+不定期逢低加碼」,自動的定期定額扣款投資,配合手動當本金出現虧損時(不含息),虧多少就加碼多少的機制。特色如下:
定期定額:
透過自動扣款降低受價格高低的影響,畢竟價格會影響情緒,而情緒會影響生活。
逢低加碼:
當出現帳上價值低於累積本金時,就加碼投資虧損的差額,可有效壓低平均投資價格,大跌的頻率不算高,但需備妥一筆隨時可能需要的加碼資金。
別忘了,只要能壓低平均投資價格,配息率自然就被拉高了。與其被動期待配息金額能增加,不如主動讓平均投資價格降低。
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讓投資的一切變得有意義!
財經講座、合作洽談,請Email:georgechiang@mail2000.com.tw
預約財務諮詢:https://www.foreverpeace.com.tw/006_01.html
FB粉絲專頁請搜尋:【阿植聊理財】